Quantcast
Channel: 早安健康網站-全站文章

46歲沒血便沒便祕,1徵兆竟大腸癌三期!4種腸癌症狀跟你想的不一樣

$
0
0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以往我們以為大腸癌最關鍵的症狀就是血便,卻不是每一位大腸癌患者都有這樣的典型症狀,很可能因此讓人忽略身體的警訊,專家提醒,皮膚長黑斑、耳朵暗沉、甚至只是肚子痛,都可能是大腸癌非典型徵兆。

46歲男排便正常沒出血!腹痛就醫竟已大腸癌三期

一名46歲男性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依然罹患結腸大腸癌,不到50歲的年紀就得了大腸癌,癌症的發生年齡似乎正逐漸年輕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廖敏凱接受媒體訪問指出,近年因免費糞便潛血篩檢,50歲以上大腸癌發生率反而逐漸減少,但40~49歲族群發生率在過去20年間則「翻倍」,年輕族群罹患大腸癌變得越來越常見!

同樣讓人驚訝的是,該名男性過往排便狀況並沒有感覺到異樣、更沒有排便出血的問題,不過「右上腹痛不適」持續了約一個月之久,在就醫詳細檢查後,竟然確診升結腸大腸癌第三期,需要開刀、接受化療。

大腸癌症狀才不只血便!非典型4種徵兆要小心

以往我們認知的大腸癌典型症狀,通常包含排便習慣改變(包括大便形狀便細、次數增加、裡急後重、常便秘或腹瀉等)、糞便帶血、黑便、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或貧血等,然而實際案例中,很多發現大腸癌的狀況其實是大家總容易輕忽的「肚子痛」!以下盤點5種非典型大腸癌徵兆,別因為大便沒有出血就忽略大腸癌的可能性,懂得觀察身體異樣,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非典型腸癌徵兆1:右上腹痛不適

前文提及的案例正是右上腹痛一個月,感覺有異才就醫檢查,進而發現大腸癌。過去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團隊也發現,50歲以下大腸癌病患有29.1%是在急診時被診斷出來,且很少是因直腸出血等大腸癌典型症狀而發現,反而比較多情形是因為腹痛就醫才檢查出來。由此可見,反覆腹痛或腸胃越來越不舒服,千萬別當小毛病,還是建議就醫釐清病因。


非典型腸癌徵兆2:嘴唇、口腔黏膜長黑斑

曾有一名30歲男子,在嘴唇長出數個黑色斑塊,另外在雙手手指末端也發現黑色色素沉積,內視鏡檢查也發現大腸內有非常多處大小不一的瘜肉。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王柏政醫師表示,根據症狀、內視鏡診斷、切片病理檢查後,發現這是一種稱為「黑斑瘜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的遺傳病,通常會在嘴唇、嘴巴、手指或腳趾頭、肛門周圍皮膚冒出黑色素沈澱、棕黑色斑塊,同時消化道可能存在多發性瘜肉,「患者常常伴發胃腸道、生殖系統和其他許多器官的良性或惡性腫瘤,是一種腫瘤易感症候群。」

根據東元綜合醫院資料,黑斑瘜肉症候群患者罹癌風險是一般人的15倍,而且除了大腸癌外,也可能發生胃、肝、膽道、胰、肺、乳房、生殖器、甲狀腺、骨骼等部位的癌病變。

非典型腸癌徵兆3:耳朵焦黑暗沉

耳朵屬於大腸反射區,詳細觀察也能發現異狀。宜陞中醫診所院長、中醫師吳宏乾於節目《聚焦2.0》中分享,曾有患者耳朵大腸反射區呈現如燒焦般的暗沉黑色,再加上還有血便問題,經詳細檢查後,確診大腸癌第三期。

非典型腸癌徵兆4:放屁次數變少、放屁變臭

為何大腸癌可能讓放屁次數變少?愛知醫科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植田美津惠曾指出,大腸可能因癌症腫瘤、瘜肉等因素導致放屁受到阻礙。同時,也因為腫瘤可能在腸道中堵住糞便,當糞便持續與細菌產生交互作用,屁就會變得非常臭,因此少量的臭屁恐是大腸癌徵兆。名古屋大學工學院教授八木伸也曾表示,癌細胞壞死時會產生甲基硫醇,是一種帶有腐爛洋蔥臭味的氣體,因此屁味也是觀察重點之一。

消化內科醫師廖敏凱特別提醒,除了家族病史外,缺乏攝取高纖食物、運動量不足、常吃油炸、燒烤、加工肉品,與抽菸等習慣皆是大腸癌的高風險因子。目前國健署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若民眾平時有以上習慣,務必多加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定期就醫篩檢。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46歲沒血便沒便祕,1徵兆竟大腸癌三期!4種腸癌症狀跟你想的不一樣

四肢瘦、肚子大更糟!內臟脂肪最怕3件事,醫授刮油菜單甩掉凸小腹

$
0
0

明明體重不重、四肢纖細,卻總是小腹凸出明顯,想瘦身又瘦不下來?專家分析,很可能是內臟脂肪過多惹禍,放著不管恐衍生三高、脂肪肝,甚至提升中風、心臟病風險!幸好,內臟脂肪最怕三件事,只要實踐「534口訣」,就能甩去頑固的內臟脂肪!

四肢纖細卻有啤酒肚,小心內臟脂肪過高

不是只有胖子才會內臟脂肪超標!專長肥胖症、慢性病的家醫科醫師李唐越拍片分享,曾有30歲年輕個案,四肢纖細、卻頂著碩大的啤酒肚踏入診間,經測量,原來是肚子底下滿滿的內臟脂肪導致小腹瘦不下來。

同時,40歲以上的中年婦女更須留意,因為根據研究,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內臟脂肪會加速囤積,從原本身體脂肪的5~8%,轉變為15~20%,在停經前兩年內臟脂肪就會增加8.2%,停經後兩年內臟脂肪增加5.8%!

內臟脂肪放著不管,罹代謝症候群讓中風風險飆4倍

四肢瘦、肚子胖的族群,其實更要擔憂健康風險,不亞於全身肥胖的人!李唐越醫師提醒,內臟脂肪放著不管,身材會變得越來越像一顆球、出現啤酒肚等特徵,也是高血脂、高血壓、胰島素阻抗等代謝症候群的徵兆,不只會影響外觀也令人短命。

國健署表示,內臟脂肪活性大,會釋出游離脂肪酸,流入肝臟導致胰島素阻抗,就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和其他代謝各種代謝性疾病的機會;而研究也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機率2、4倍,是潛在的健康殺手!


內臟脂肪最怕3件事!「534口訣」消內臟脂肪甩掉凸小腹

不過,到底該如何才能消除內臟脂肪?不少人就算再怎麼節食,依舊無法甩掉凸小腹,李唐越醫師建議遵守「534口訣」,幫助你順利瘦肚子!

口訣「5」:減重5%

體重減輕時,肚子通常是較快消除的部位。 醫學文獻也顯示,脂肪肝者只要減重5%,就能明顯減少肝臟內的脂肪含量。

口訣「3」:有氧運動每周10小時就有效,3招運動家中就能做

李唐越醫師說:「其實內臟脂肪最怕有氧運動!」一篇以582名受試者為對象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周至少進行10小時的有氧運動可以有效降低內臟脂肪,且隨著運動時間越長、減少的內臟脂肪就越多,推薦運動包括:快走、跑步等。

另一方面,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也是消除內臟脂肪的好幫手,民眾可將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低強度運動、短時間休息組合起來,例如,高強度運動做20秒、休息40秒,重複15~20分鐘即可。推薦的運動包括:高抬腿、深蹲、弓箭步。

【高抬腿】

  1. 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可放在胸口、肚臍或腰間。
  2. 用核心與大腿的力量,抬起大腿,觸碰手掌心,維持30秒。雙手高度越高,強度就越高,民眾可依適合自己的強度調整雙手高度。

【弓箭步變化型(踢腿)】

  1. 雙腳與肩同寬。
  2. 一腳往前踏出,將背部打直、蹲下,雙腿膝蓋彎曲至呈現90度。
  3. 上述為基本的弓箭步作法。李醫師建議民眾增加變化,起身時,後角順帶向前踢腿,再恢復站立姿勢即可,重複30秒。

【深蹲變化型(跳躍)】

  1. 雙腳與髖部同寬,雙手放在胸前。
  2. 雙腿緩緩下蹲,做出一個基本的深蹲動作。
  3. 起身時雙腿發力,向上跳躍即可。若覺得深蹲跳較累,中間可多穿插休息時間。

深蹲是能訓練全身的運動,還不會基本的深蹲嗎?復健科醫師毛琪瑛曾表示,深蹲應留意腰椎不要過度彎曲、想像要往後坐下的感覺下蹲。跟著下面的影片練習正確深蹲以後,也別忘了繼續透過「口訣4」,繼續幫小腹強化刮油效果!


口訣「4」:4種剷油飲食大公開!醫師分享超商菜單快筆記

除了運動外,要消除內臟脂肪,留意飲食內容也相當重要,4種飲食守則最能幫助擺脫內臟脂肪。

  1. 減醣飲食:減少精緻澱粉、精製糖攝取。一篇以76名第二型糖尿病患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只要進行減醣飲食3個月,就能顯著降低體重、BMI、血糖、糖化血色素、血脂與內臟脂肪。

    若覺得減醣太困難,擅長治療高血糖、肥胖等代謝症候群的日本醫師栗原毅也建議民眾可進行「微減醣」,只要減少主食醣類10~15%,能有效降血糖、改善脂肪肝,進行方式也相當簡單,只要「用餐細嚼慢嚥、吃飯留最後一口不吃完」即可。

  2. 低GL(升糖負荷)飲食:特別適合糖尿病患者減重,或想維持血糖穩定的民眾使用。一篇以69名21~50歲過重患者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吃8周的低GL飲食,男生即能減少4.3%內臟脂肪、女生則減少15.1%內臟脂肪。

  3. 膳食纖維:多攝取青菜、木耳等水溶性膳食纖維。研究發現,每增加10g水溶性膳食纖維攝取,就能減緩3.7%內臟脂肪堆積速度。

  4. 蛋白質:蛋白質能促進新陳代謝,減少內臟脂肪。美國國民營養健康調查,以2萬多名19歲以上受試者為對象的研究發現,蛋白質攝取越多,腰圍就越小,而腰圍是評估內臟脂肪的重要指標。

綜合上述4大飲食原則,李唐越醫師以便利商店為例,搭配出適合外食族的菜單供民眾參考:

  • 膳食纖維:生菜沙拉,或竹筍、玉米筍
  • 蛋白質:雞胸肉、茶葉蛋、豆漿、滷蛋白丁
  • 澱粉(擇一):三角飯糰、小顆地瓜(25元以下)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四肢瘦、肚子大更糟!內臟脂肪最怕3件事,醫授刮油菜單甩掉凸小腹

男生枕頭、衣領老是泛黃卡垢?醫師解析3大原因「不是沒洗乾淨」

$
0
0

男人為何一直都髒髒的?不要冤枉男人了!

女朋友和太太們一定有埋怨過另一半:枕頭套、棉被、毛巾,床罩、衣領…常常髒髒黃黃的,好像蒙上一層厚厚油垢,甚至黃得像用久了的豬油沾到白衣服上。但同樣是每天睡八小時,女人的枕頭總是乾淨的、香香的感覺,是不是男人沒有好好洗澡,才會讓枕頭衣服都黃黃的?

我今天替男人說「冤枉呀,女大人們」!即使你把我們男人浸泡肥皂水冲洗,隔1-2天,你依然會看到髒髒黃黃的。為什麼這樣呢?

A. 不停分泌的荷爾蒙

雄性荷爾蒙,尤其是睪固酮,對於促進皮脂腺的擴大及油脂大量的生產,有顯著作用。

男人體內的5α-還原酶(5-alpha reductase)較為活躍,它會將睪固酮(Testosterone)轉換成二氫睪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這是一種更為強效的雄性荷爾蒙,從而進一步提高男人皮脂大量生產。

這種機制,也解釋了男性的皮膚為何通常比女性的更為油膩,以及為什麼男人的毛孔看起來較大。

我也偷偷告訴各位女士們:這些皮脂,本身就是種淡黃色液體。而其中一些成分有如角鯊烯(Squalene),能讓枕頭套明顯容易呈現泛黃現象。

B. 不停分泌汗水

在睡眠時,男人的皮膚依然在不停地分泌汗水。這些汗水中,含有的酸性物質,這就是使枕頭發黃的主要成分之一。

科學家發現不是在高溫下(31度以下)時,肉眼往往無法觀察到我們的汗水凝結。但借助顯微鏡觀察,科學家可以清晰看到皮膚表面,幾乎一直都有汗水的分泌。

汗水,不只是調節體溫或散熱的作用,還能濕潤皮膚。這意味著:即便在我們睡眠時,皮膚依然在不停地分泌汗水。而汗水中含有的酸性物質,就是使枕頭發黃的主要原因。

C. 不停掉下的屑屑

由於受到男性荷爾蒙影響,男人表面上的皮膚,會一直不斷大量的分生產油脂和汗液以外,其實還混有一堆的屑屑,像頭皮屑、汗垢、口水,這也讓男人接觸的任何衣物,都容易加快變黃!

因皮脂和汗水導致的衣物黃色污垢,如何處理?

  1. 洗之前:在洗滌前,先用洗衣皂或污漬預處理劑塗抹在黃漬上,輕輕搓洗,然後讓其浸泡一段時間。

  2. 使用溫水:溫水可以幫助洗衣粉更好地溶解,從而更有效地清潔衣物。

  3. 漂白劑:對於白色或淺色衣物,可以使用含氧漂白劑。請按照產品說明進行稀釋和使用。

  4. 酵素洗衣粉:酵素不分解蛋白質污漬,對於去除皮脂和汗液的黃漬效果較好。

  5. 晾曬: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天然的漂白作用,可以幫助去除黃漬。

記得在使用任何清潔劑之前,先檢查衣物的洗滌標籤,並在不顯眼的地方測試產品是否會損傷衣物。如果黃漬頑固,可能需要多次清洗才能完全去除。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每天洗澡、定期更換枕頭套和床單,也有助於減少這些問題。

最後一個重點:「不要唸男人,你一直髒髒黃黃,都不好好洗澡!」冤枉呀!我們男人,真的努力洗乾淨了,只是咱的男性荷爾蒙分泌,一直還是正常分泌旺盛喔!

本文獲得黃軒醫師授權刊載  黃軒醫師粉絲專頁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男生枕頭、衣領老是泛黃卡垢?醫師解析3大原因「不是沒洗乾淨」

全台腹瀉通報1週破14.5萬人/拉肚子吃什麼?營養師6種腹瀉飲食對策、殺菌止瀉

$
0
0

編按:全台食安拉警報!新北旅行團到甕仔雞餐廳用餐後,25人上吐下瀉,甚至有團員吐了16次;八方雲集北投公館店、王品集團旗下初瓦、嚮辣的台北市西門分店,都相繼傳出民眾用餐後集體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疾管署統計,全台腹瀉通報數自3月上旬起連續3周呈現上升趨勢,在3月17日至29日,全台腹瀉通報數更是一口氣突破14萬5千人!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也受媒體訪問表示,清明連假後,腹瀉通報雖下降至近11.9萬人次,但腹瀉群聚通報上周仍明顯上升,且主要發生在餐飲旅宿業為多。實際上,腹瀉原因通常除了食物中毒,還包含病毒性腸胃炎、腸道菌相失衡、甚至食物過敏等,到底腹瀉時該怎麼辦?能吃什麼?除了就醫治療,一起來看看營養師有哪些飲食、改善妙招,能幫助順利復原、止瀉,同時把腸胃環境修復健康!

經常拉肚子嗎?改善腹瀉的保健營養方案

腹瀉 (Diarrhea)是一種症狀並非疾病,雖然對健康不會有立即性的傷害,但長期腹瀉會引起營養素的流失,包括:水分、電解質、熱量、蛋白質、維生素、鐵…等,嚴重者可能導致脫水。

且經常腹瀉的人,也反應出了身體的「腸道」和「免疫」系統不健康,甚至有可能是「神經」系統失衡(例如:腸躁症),所以經常腹瀉的朋友也不能忽視這個問題。

你應該聽過腹瀉可以吃「益生菌」來改善,益生菌的確可以緩解某些腹瀉(例如:細菌性腹瀉、旅行者腹瀉、抗生素引起的腹瀉…等),但由於腹瀉的原因很多,並非所有的腹瀉吃益生菌都有幫助,所以還是要先找出造成腹瀉的原因,處理源頭、對症給營養,這樣才能徹底地改善。

造成腹瀉的原因

一、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例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是最常見的,也就是俗稱的「吃壞肚子」,調理重點是「殺菌」。

另外,化學性食物中毒(例如:重金屬、有機溶劑…等)也有可能也會造成腹瀉,依照毒素累積在體內的時間和量,又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中毒需要趕緊就醫治療,而慢性毒素累積則是以「促進解毒和排毒」為調理重點。

二、病毒性腸胃炎

例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星狀病毒、腸病毒…等,有人會用「腸胃型感冒」來形容,但正確說法應該是「病毒性腸胃炎」,調理重點是「抗病毒」。

三、腸道菌相失衡

當腸道好菌不夠、壞菌太多時,壞菌會分泌毒素破壞腸黏膜,造成腸道發炎、黏膜受損,稍微吃到細菌數量多一點的食物很容易就腹瀉(好菌夠多的人可能不會)。所以,「增加腸道好菌」就是調理的重點,平時維持良好的腸道菌相也能預防腹瀉。


四、腸道黏膜受損

例如:癌症化療、放療,常見副作用的就是腹瀉、嘴破,因為治療導致腸道黏膜和口腔黏膜受損。「修復黏膜」是最重要的,把黏膜修補好才能止瀉。

另外,不當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也會導致腸道黏膜長期慢性的受損,使得腸道通透性變大,引起「腸漏症 Leaky Gut」,使得一些本來不應該進入血液的物質通通進入血液當中,免疫細胞會將其視為外來敵人,因此啟動了免疫反應(食物過敏)。

五、食物過敏或不耐

當吃了過敏原食物或不耐的食物,身體會想盡辦法盡快排除這些不適合的食物,最快的方式就是拉肚子排出。「排除飲食」是調理的重點。

六、其他

緊張、腸躁症、服用抗生素、使用輕瀉劑、酗酒、代謝疾病、肝硬化…等。

造成腹瀉的原因。

腹瀉的飲食原則

  1. 腹瀉嚴重時先禁食:減少腸胃道的負擔。
  2. 注意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例如楊桃汁、橘子汁、蔬菜湯、等滲透壓運動飲料…等高鉀食物或鹽水(使用低鈉鹽可同時補到鈉和鉀),但要避免高滲透壓的含糖飲料。
  3. 採用低纖維(低渣飲食):不可溶性的纖維會刺激腸道蠕動,會使得腹瀉更嚴重;相反的,可溶性的纖維可以吸附腸道裡的水分,使得糞便較容易成形。但由於食物當中的膳食纖維通常都同時含有可溶與不可溶的,所以腹瀉時還是要減少纖維的攝取。
  4. 避免油膩刺激:清淡宜飲食,避免過度油膩、刺激性的食物。
  5. 避免攝取乳糖:乳糖具有輕瀉功能。
  6. 注意飲食衛生:熟食置於常溫下若超過2小時就算是隔餐食物,隔餐食物一定要加熱到中心溫度70 ℃以上,並且注意勤洗手。

腹瀉的飲食原則


改善腹瀉的保健營養方案

一、排除飲食

如果想要徹底改善腹瀉或其他腸道症狀,排除不適合的食物非常重要,包括:過敏原、慢性敏感食物、不耐食物。

另外,也要排除會影響腸道健康的因素,包括:微生物、毒素、壓力、促發炎食物…等。若體內有微生物感染時,需要進行「殺菌」的調理;而當體內毒素過多時,也需要進行「促進解毒和排毒」的調理。

攝取抗發炎飲食也有助於減少腸道發炎,請看我這篇文章:八招飲食幫你抗發炎。

二、幫助殺菌

  • 大蒜:含有硫化物,具有殺菌的作用,能殺滅細菌、病毒、黴菌、原蟲,可改善因細菌、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且大蒜所含的硫化物也是很強「重金屬螯合物」,能加速體內重金屬排出體外。
  • 乳鐵蛋白:乳鐵蛋白與鐵質的螯合能力非常強,可以螯合鐵質,使得細菌和病毒缺鐵而死亡。
  • 奧勒岡草:被稱為「天然防腐劑」,對微生物有廣泛的殺菌效果,尤其是較麻煩的真菌。

三、增加腸道好菌

  • 益生菌:腹瀉時補充較大量的益生菌可以快速排除壞菌,有助於止瀉。而平常適量補充益生菌,可維持良好的腸道菌相,抑制壞菌生長,也能降低腹瀉發生的頻率。但要注意若吃錯益生菌產品,吃到有添加輕瀉成分(番瀉葉、阿勃勒萃取物、臘腸樹果實、台灣鼠李、望江南、蘆薈素、鎂、乳糖)的益生菌,反而會讓你拉得更嚴重,所以仔細看清楚裡面的成分很重要,要選擇不含輕瀉成分的,也不適合選擇芽孢菌(易有排異反應)。

  • 益生質:益生菌的配方當中需要有添加益生質,才能幫助益生菌(活菌)進入腸道後繼續增殖,市面上常見添加在益生菌產品裡面的益生質,如寡糖(果寡糖、木寡糖、異麥芽寡糖、乳寡糖…)、難消化性麥芽糊精、菊苣纖維、寡多糖…等。而平常飲食也要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才能讓腸道好菌長得好。

  • 益源素:是指經過熱封處理過的益生菌(死菌) 或益生菌的代謝物,作用和活的益生菌不同,不是要定殖於腸道用的。益源素含有益生菌的細胞壁及代謝產物,比起活的益生菌能更快達到抑制病原菌的效果。

如果要挑選一般保養用的益生菌, 挑選配方裡有益生菌 + 益生質就蠻有幫助了;若有需要較強的免疫調節和抗菌需求,則可以再加入益源素。

更多增加腸道好菌的方法,請看我這篇文章:六招幫你增加腸道益生菌。

四、復腸道黏膜

  • 麩醯胺酸 Glutamine:麩醯胺酸是腸道黏膜上皮細胞重要的能量來源,有助於修復腸黏膜。
  • 維生素A: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上皮細胞和黏膜的健康,
  • 鋅:可促進皮膚及黏膜細胞的修復。
  • 其他:維生素C、E、卵磷脂也是促進黏膜健康必需的營養素。

腹瀉保健營養方案

本文由「 Donna營養師-陳怡錞」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作者介紹:Donna營養師,知名營養保健講師。專長:營養保健、健康管理課程講授等。 Donna營養師部落格Donna營養師粉絲專頁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全台腹瀉通報1週破14.5萬人/拉肚子吃什麼?營養師6種腹瀉飲食對策、殺菌止瀉

王品初瓦、嚮辣82人腹瀉禍首疑是諾羅!常污染「6食物」警戒

$
0
0

近期食物中毒案件頻傳,王品集團旗下餐廳「初瓦台北西門店」、「嚮辣和牛麻辣鍋西門店」也有民眾用餐後陸續因嘔吐、腹瀉等症狀就醫,至今累計通報數已達82人。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於記者會說明,該起腹瀉群聚事件,部分病患目前初步檢驗是「諾羅病毒」,不過還需要再做進一步確認。

王品初瓦、饗辣82人上吐下瀉!疑似病毒感染尚待確認

吃個飯也可能會中鏢?根據衛福部資料, 諾羅感染症狀主要有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症狀可持續1~10天。而諾羅病毒和其他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細菌不同,雖然可以在受到汙染的水、食物、環境中存活一段時間,但不會在食物中滋生、繁殖。

「諾羅」在食物不會繁殖!醫分析「從何而來」可能關鍵

到底諾羅病毒是怎麼擴散開來,引起多人上吐下瀉?曾淑慧於記者會說明, 諾羅病毒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染,例如吃下受病毒污染的食品就有風險,其中,「即食食品」較容易受污染,包括沙拉、三明治、冰品、水果、生鮮海產以及魚貝類等。

其次,水源也可能遭諾羅病毒感染,不過台北市自來水處日前也前往採檢,除了大樓內共用的水塔、水池之外,還驗了餐廳的水龍頭和淨水孔,結果發現符合飲用水標準,也未發生管線破損,到底病毒去了哪?

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發文分析,諾羅病毒在食材上不會自己繁殖,推測「有一個人在廚房傳播病毒」,例如員工明明得了腸胃炎還抱病上班。根據衛福部的介紹, 諾羅病毒傳染途徑包含跟患者一起分享食物和水、共用餐具,或接觸到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接觸被汙染的物體表面等。


酒精殺不死的病毒!營養師教你如何緩解腹瀉、減輕腸胃負擔

疾管署提醒,每年冬天到春天,是諾羅引起腸胃炎的流行期,而且傳染力非常強,可藉由排泄物或嘔吐物人傳人。有些人感染恢復後二星期內,其糞便內尚有病毒,依然具有感染力!

由於酒精消毒對諾羅病毒效果不佳,預防感染最基本的方式,就是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同時留意蔬果要清洗乾淨,避免生食生飲,尤其是貝類水產品,應完全煮熟再吃,與他人共食也記得用公筷母匙。

不過,以本次「初瓦」、「嚮辣」案例來看,在外用餐實在無法掌握食材、食器有無受病毒汙染。在無法提前預防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從事件學習,萬一感染能夠如何舒緩不適症狀。根據營養師陳冠蓉在臉書粉專貼文的建議,嘔吐嚴重時可以先禁食1~2餐,讓腸胃好好休息,在嘔吐緩解後,盡可能挑選好消化的食物補充水分、電解質,比如加鹽的米湯、或是白粥、白饅頭。

適應良好的話,接著可以考慮吃些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蘋果泥,幫助緩解腹瀉,磨成泥狀也能減輕腸胃負擔,同時也能喝一些蔬菜清湯、去油魚湯、去油雞湯、滴雞精,或吃點蒸蛋,補充營養。

需要注意的是,諾羅患者容易因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加劇嘔吐感、腹瀉症狀,常見的NG食品包括:糕點(鳳梨酥、餅乾)、生吐司、乳製品(牛奶、起司、優格)、炒飯等,記得盡量避免吃這些食物,以免病情加重。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王品初瓦、嚮辣82人腹瀉禍首疑是諾羅!常污染「6食物」警戒

食物中毒症狀和腸胃炎吃壞肚子有什麼不同?從食物中毒定義、致病原因到自救通報法一次瞭解

$
0
0

根據疾管署統計,全台腹瀉通報數自3月上旬就連續3周呈現上漲趨勢,加上近日食物中毒案件頻傳,包括寶林茶室、八方雲集、王品等知名品牌也中標,到底拉肚子的原因是一般腸胃炎還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又和一般吃壞肚子有什麼不同呢?

食物中毒定義和腸胃炎、吃壞肚子哪裡不同?

食物中毒和腸胃炎哪裡不一樣?綜合烏日林新醫院、中山脊椎外科醫院衛教資料,急性腸胃炎是指腸胃受到病菌、寄生蟲或其他物質刺激,導致腸胃發炎並引起腹瀉、腹部絞痛、噁心嘔吐、腹脹的臨床症狀。因此食物若受到以上異物汙染,就可能引起急性腸胃炎。

另一方面,食物中毒則有明確定義:一旦「2人或2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即可稱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簡單來說,如果只有單一人有症狀,暫且稱作得了急性腸胃炎,如果2人以上吃了一樣的東西後都開始拉肚子,即可稱為一次食物中毒。

不過這還有個例外,就是食物中毒不一定是由常見的病菌引起,若是在「可疑的食品檢體檢測到相同類型的致病菌或毒素,或因攝食食品造成急性食品中毒(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中毒等),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例如食物本身有毒素(如河豚、毒蘑菇等)而被吃下肚,即便只有1人食用、出現不適症狀,也可被視為食物中毒的案例。

食物中毒症狀怎麼分辨?與腸胃炎有何不同?

急性腸胃炎與食物中毒的常見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等,但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由於兩者症狀相似,到底該如何區分?

根據美國著名醫療機構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資料,單從腹瀉等症狀區分食物中毒與腸胃炎十分困難,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接觸病毒「多久後產生不適」,以及「症狀持續時間多久」。

食物中毒症狀與腸胃炎區分1:多久後產生不適?

從發病時間判斷是個方式之一。根據美國俄亥俄州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s)資料,食物中毒因病原體不同,可能會在幾小時內就出現不適症狀;至於病毒性腸胃炎可能會在接觸病毒後,經過24~72小時才出現症狀。

比方說,與友人一起野餐,如果每個人都吃相同食物,或許很多人都會出現相同症狀,因為是在「最近發生的事件後才出現」,因此食物中毒更容易識別。克里夫蘭診所家醫科醫師Donald Ford說明,大多數食物中毒患者,只要回想剛吃的食物,就可以將出現的症狀追溯到食物上,比方說,發現是某些食物放太久了導致。

食物中毒症狀與腸胃炎區分2:症狀持續時間多久?

Donald Ford醫師解釋,食物中毒通常比普通的腸胃炎更快發作,且病程更快。一般來說,食物中毒往往較快痊癒,「我喜歡把它想像成,食物中毒時,身體想擺脫它吸收的這些對他不好的東西」;相對地病毒性腸胃炎通常會持續超過2天甚至更久。

食物中毒症狀與腸胃炎區分3:腹瀉外還出現異常症狀?

食物中毒可能由植物性毒素、麻痺性貝毒、河豚毒、組織胺、黴菌毒素等毒素,或是農藥、重金屬、非合法使用之化合物等化學物質引起,此時症狀可能不只有單純腹瀉、嘔吐!例如河豚毒素中毒的症狀就包含唇舌麻痺、呼吸困難等,和腸胃炎大相逕庭,因此觀察到身體異樣就成為關鍵的警訊。

食物中毒原因哪些細菌、病毒最常見?食藥署列食物中毒「7大禍首」

有哪些常見食品、細菌可能會造成食物中毒?根據食藥署資料,台灣常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與食品包括:

  1. 腸炎弧菌:主要為生鮮海產及魚貝類等。

  2. 沙門氏桿菌:主要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及豆製品等。

  3. 病原性大腸桿菌:主要為受糞便污染的食品或水源。

  4. 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為肉製品、蛋製品、乳製品、盒餐及生菜沙拉等。

  5. 仙人掌桿菌:主要為米飯等澱粉類製品、肉汁等肉類製品、沙拉及乳製品等。

  6. 肉毒桿菌:主要為低酸性罐頭食品、香腸及火腿等肉類加工品及真空包裝豆干製品等。

  7. 諾羅病毒:任何被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飲水。

食物中毒如何預防、避免?

食藥署建議,民眾應透過「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澈底加熱、要注意保存溫度(低於7度)」等5要原則預防食物中毒。此外,也建議民眾外出時,別吃來路不明的食品,吃飯時將食物充分加熱,並在2小時內吃完。

食物中毒自救如何通報?懷疑與餐廳不乾淨有關,該如何舉證、反映?

近日食物中毒案件頻傳,若民眾懷疑自己的不適症狀與餐廳不乾淨導致食物中毒有關,或發現有食品衛生相關異常,也可記下詳確事證,包括時間、地點、違規情節(如照片等)舉證,並致電當地衛生局反映通報,以維護自身權益。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食物中毒症狀和腸胃炎吃壞肚子有什麼不同?從食物中毒定義、致病原因到自救通報法一次瞭解

【食安風暴退散專題】廚房紙巾遇高溫會溶出有害物質!?無毒教母點出一重點教你如何選!

$
0
0

許多人經常使用廚房紙巾來吸油、接觸食材,這真的安全嗎?

近日食安風波不斷延燒,除了先前爆發的蘇丹紅、日本紅麴的隱憂外,再一波食物中毒案件引發大眾驚恐,沒想到只是吃炒粿條、炒河粉這樣的民間小吃也會致死。外食風險高,那你有想過,在家料理使用的廚房紙巾,也可能隱藏著食安危機?

食安危機有可能是來自民眾NG的習慣行為,像是使用廚房紙巾吸附炸物煎魚的餘油、在微波的食品上覆蓋廚房紙巾、用電鍋蒸食物時用廚房紙巾墊底;其實紙巾在高溫下,很有可能釋放出有害物質,危害你我的健康。因此,通過「耐高溫測試」的廚房紙巾非常重要。即使油炸、電鍋等高溫環境,也能避免析出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讓家人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安心安全!

廚房紙巾吸高溫油真的沒問題嗎?網驚:竟溶出有害物質?!

廚房紙巾有多好用?一卷接著一卷,無疑是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備神器。但你有想過,廚房紙巾與食材接觸是否真的安全?近日一則「廚房紙巾可以耐熱嗎?」為題的內容在網路上引發共鳴,就像最近的食安事件,原來平時隨手一撕的廚房紙巾,都有可能讓有害物質不知不覺吃下肚,衍生出食安危機。

網友在文中提及,在廚房紙巾相關的新聞中,看到了紙巾可能含有螢光劑成分,讓他聯想到除了包裹食物有風險外,那在高溫下呢?此文一出,馬上有網友表示自己也常拿廚房紙巾墊雞塊,寫到「只想著少吃一點油,完全沒有想到紙巾是否耐高溫和釋放有害物質這件事耶!」然而,廚房紙巾隱藏的食安危機其實一直都在,只是不被大多數人注意。

來自網友發問「廚房紙巾可以耐熱嗎?」引發討論。(截取自網路)

來自網友發問「廚房紙巾可以耐熱嗎?」引發討論。(截取自網路)

許多人會使用廚房紙巾來吸附多餘油脂,卻忽略了可能引發的食安危機。

許多人會使用廚房紙巾來吸附多餘油脂,卻忽略了可能引發的食安危機。

廚紙可以耐高溫嗎?無毒教母點出最常被忽略的食安危機

廚房內必備的廚房紙巾,市面上品牌百百種,若未經謹慎挑選都可能有潛在風險。常與大眾分享正確食安觀念的無毒教母譚敦慈,對於廚房紙巾的挑選上,就點出她自己會注意的兩點:大廠、認證。譚敦慈說到,「如果是要接觸到食物的話,我就不太建議使用沒有品牌標示的廚房紙巾,選擇有食安級認證的標章,會比較安全。」她再補充,廚房紙巾屬於時常直接接觸到食材的用品,又常常放置於高溫環境中,若廠商選用次級品原料有可能在極端環境中析出有害物質,所以在挑選時,有一點很容易被民眾忽略的就是要”通過高溫測試”。她提醒,一般消費者都有認知要選擇沒有螢光劑的紙品,確實現在大廠出品的廚紙大部分都不含螢光劑,但「耐高溫」卻容易被大家忽略。

主婦們該怎麼選才正確?通過LFGB德國高標準耐高溫測試最放心

為什麼要「耐高溫」?紙在生產製造過程,為了增加強度會添加濕強劑這樣的化學物質,而次級濕強劑在接觸到高溫的環境或食物,就有溶出有害物質的風險,進而影響人體內分泌系統,所以選擇上務必千萬注意!

但幸運的是,現在有國際高溫測試可以為民眾把關,強烈建議選擇通過「耐高溫」測試的廚房紙巾,像是符合歐盟高標準規範的德國LFGB耐高溫測試,是現在全球最嚴格的食品接觸測試,通過的產品即表示在高溫下未檢出主要有害物質,可以說是品質有保障,民眾可以安心使用。

隨著台灣食安問題一波還未平,另一波又起,民眾自身對於食品、用品更應該要抱有警惕,就從認識標章開始。除了選用「食安級」、「耐高溫」、通過德國LFGB測試的產品外,獲得國家CNS認證標章,或是符合HACCP食品級操作規範、FDA食品容器標準的標章,也是可參考的依據,如果同時符合多項標準、測試那更為嚴謹。

無毒教母譚敦慈點出挑選廚房紙巾,一定要注意品牌是否為大廠,以及是否具有認證標障兩重點。

無毒教母譚敦慈點出挑選廚房紙巾,一定要注意品牌是否為大廠,以及是否具有認證標障兩重點。

廚房紙巾用途多元,在選購前都應仔細閱讀附註的產品標識,除了要避免有害的化學物質,參照上述提及的國際標章,也可以為產品在品質管理、環保、食品安全等方面加強可信度。使用符合國際標準的產品,才能真正遠離食安風暴,還給自己、身邊家人更安心、無害的居家環境。

#廚房紙巾 #食安級 #耐高溫 #國際認證標章 #HACCP

延伸閱讀: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原文引自:【食安風暴退散專題】廚房紙巾遇高溫會溶出有害物質!?無毒教母點出一重點教你如何選!

大腦功能好不好,由你的飲食決定!研究:這NG飲食讓腦容量也變小

$
0
0

你的用餐習慣,影響你精神狀態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的情緒反應,愈老愈不好控制嗎?」那麼你就得先問問清楚,這些年來,你的「用餐習慣是哪種」呢?

科學家把我們日常生活用餐習慣分成4種:

  • 第一類型─無澱粉或低澱粉飲食者:這些人都很喜歡水果、蔬菜和蛋白質,但不怎麼喜歡澱粉類食物。

  • 第二類型─素食飲食者:這些人,更喜歡蔬菜水果,也不太愛吃蛋白質食物

  • 第三類型─高蛋白、高脂和低纖維飲食者:這些人,超愛零食、高脂和蛋白質食物,但不愛吃蔬果。

  • 第四類型─均衡飲食者:這些人就是媽媽最愛的寶寶,啥都吃,不挑食!

最近,科學家發現,你的習慣用餐,在上述的哪一個群組,皆會影響你的腦袋灰質(Gray matter)發育,進而影響了你的精神障礙。

研究人員發現:

  1. 均衡飲食者(第四類型):在焦慮、憂鬱等問題上最低,幸福感最高,說明均衡飲食者使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發展最好。

  2. 高蛋白、高脂和低纖維飲食(第三類型)、素食飲食(第二類型)在焦慮、憂鬱健康上問題最多,且幸福感也比較低。

  3. 如果以均衡飲食者(第四類型)為對照:

    • 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s):第二類型和第三類型的習慣用餐,他們的憂慮症風險,分別各自升高了18%和22%。

    • 焦慮症(Anxious disorders):第一型、第二型和第三型態的用餐習慣,他們的焦慮風險,各自上升了9%、26%和23%。

    • 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s):第一型、第二型和第三型態,這些人的用餐習慣,使他們有飲食障礙風險更高,分別各自上升了86%、168%、96%。

      這些人的飲食習慣出現了障礙,往往自己也不知道,會惡性循環下去。

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s),又稱作飲食失調,是一種飲食習慣的失常,人們會對自己的體重、或身材,產生極大憂慮的疾病,可能大吃大喝,然後又可能去催吐或偷偷吃瀉藥或減肥藥。

這些常見的飲食障礙症,包括: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神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暴食後會催吐或吃瀉藥),以及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暴食後不會催吐或吃瀉藥)…


飲食類型對腦袋灰質的影響

習慣吃不良食物(第三類型),影響你的腦袋灰質的發展,也左右了你的情緒反應!研究人員表示:大量高脂飲食、少量的蔬果,會導致大腦細胞不斷出現發炎反應,破壞大腦的體積和神經纖維,大腦的灰質容量也會因此減縮。

大腦的內囊(Internal Capsule)、外囊(External Capsule)、海馬迴(Hippocampus)這些區域,參與了情感、激勵、認知和記憶功能方面感官和運動系統,這些區域如果受到破壞,我們就可能出現情緒、焦慮、憂鬱或認知功能障礙。

研究人員在進行腦部的核磁共振攝影下,發現:

  1. 高蛋白、高脂和低纖維飲食(第三型),腦袋灰質容量變小,
  2. 均衡飲食者(第四類型),核磁共振攝影下腦袋灰質神經纖維破壞少,其容量減少也變緩。

故作者提倡:均衡飲食者(第四類型),才是對腦袋健康有益的,而不是偏食其他類型的食物。

我們要知道:任何的「偏食」,其實永遠不會是對身體健康的!因為我們「身體內生理需要的是營養均衡,而不是偏向某些食物」而已!

本文獲得黃軒醫師授權刊載  黃軒醫師粉絲專頁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大腦功能好不好,由你的飲食決定!研究:這NG飲食讓腦容量也變小

生理期老是變胖又想吃甜?消除水腫、平穩血糖,醫師4招必學

$
0
0

「每次只要MC來就想吃甜,MC過了又停不下來,總是想吃甜、又嘴饞」,有人問我這到底該怎麼辦呢? 

老實說,我也會!身為女人還真不輕鬆,要承受每個月身體的變化。月經期間體重會增加多少?大約1-2公斤左右,但大部分是跟水分滯留有關,所以別擔心,經期結束後應該就會逐漸恢復。(編輯推薦: 月經周期怎麼算?週期變短要看醫生?圖解經期不順調養法

為什麼月經期間體重會增加呢?

有下列幾個推測:

  • 雌激素和黃體素等荷爾蒙的變化:影響腎臟對鈉和水的再吸收,導致身體水分滯留。

  • 對食物的渴望或暴飲暴食:血清素是負責調節情緒和食慾的神經傳導物質,當雌激素水平下降時血清素就會減少。這種下降會增加對碳水化合物的渴望,從而促進血清素的產生。身體本能地渴望碳水化合物來增加血清素水平並改善情緒。此外,黃體素也會增加經期前幾天的食慾,因此有些人在經期前比經期更想吃東西。

  • 腹脹和便秘:黃體素的變化會減緩腸胃蠕動,使月經前幾天排便變得更加困難。便秘會加劇腹脹並引起脹氣和腹部不適。一旦月經開始,情況可能相反,因為發炎性前列腺素會導致子宮收縮增加,導致痙攣和更頻繁的排便。

  • 低鎂:鎂是一種礦物質,有助於調節體內的水平衡,對於正常的肌肉功能和骨骼健康至關重要。它還在血糖平衡中發揮作用,有助於穩定飢餓感和對食物的渴望。鎂含量低可能會導致沒有活力、抽筋、情緒波動和水分滯留。一些研究表明,鎂含量低會導致經前症候群症狀。

重點來了!如何治療及預防經期體重增加跟不適呢?

首先,如果屬於較嚴重的經前症侯群建議就醫治療,最主要的症狀包括憂鬱、煩躁和焦慮等情緒症狀,以及乳房疼痛、腹脹和頭痛等身體症狀,當這些症狀已經影響到生活時,可盡速就醫。

如果是輕微的:

  • 目前研究證實有效的方式是定期運動和放鬆,放鬆的部分是透過冥想、深呼吸和瑜珈等方式。

  • 改善飲食在研究上來說無法改善症狀,但還是會建議選擇優質蛋白和全穀類等高纖維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平衡和食慾。

  • 許多維生素和膳食補充劑,月見草油、維生素D、B、E、鈣和鎂等可考慮補充,但證據不一致且改善有限,其中高劑量 B6 導致周邊神經病變、腎結石風險增加以及可能的腎結石風險,較不建議。

喝足夠的水

水腫還要喝水?似乎有點矛盾?水分滯留跟身體過多的鹽分有關係,反而更要喝足夠的水,每公斤體重30cc。有時根據活動量有所不同,可以看看自己的尿液,清澈或淺黃色意味著水分充足。

提示:隨身攜帶水瓶,並在手機上設定全天喝水提醒。

本文獲 安欣瑜醫師授權刊登, 原文。若想獲取更多專業知識可至「安欣瑜醫師」臉書粉專搜尋

作者介紹:安欣瑜醫師,現職:嘉義基督教醫院的部落健康中心主任,經歷: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副主任、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師、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認證專科醫師。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生理期老是變胖又想吃甜?消除水腫、平穩血糖,醫師4招必學

太愛喝茶讓骨密度變差?研究還清白:抗氧化助降骨鬆、骨折風險!

$
0
0

喝茶會不會造成骨質疏鬆?

有位60歲的北北,骨密度檢查結果是-3.5,標準值-1以上是正常,-2.5以下是骨質疏鬆,北北算是骨質疏鬆,而阿姨,也就是北北的太太,檢查起來骨密度是-1.8,骨質比北北明顯好很多。

阿姨看到結果後開始唸北北,因為每天喝茶喝太多,咖啡因攝取太多,所以骨質密度才會不好,以後要少喝點。北北回說網路上都馬說喝茶很好,跟喝茶沒有關係啦!

究竟喝茶對骨質密度是好,還是傷害,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喝茶與骨質疏鬆的研究

在2023年1月發表於「國際骨質疏鬆雜誌(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期刊的論文,這篇研究是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搭配基隆社區整合性篩檢的資料,一同進行的分析,包含45歲到74歲一共42,742人。

首先先依據一週喝茶的次數分成三組,第一組是沒喝茶組,第二組是一週喝茶1到4次(稱他為喝茶較少組),第三組是一週喝茶5到7次(稱他為喝茶較多組)。

研究結果顯示:

  • 不分年齡整體來看,跟沒喝茶組比較,喝茶較少組有骨質疏鬆症的風險降低12%,喝茶較多組則是降低13%。

  • 對59歲以下的人來說,跟沒喝茶組比較,喝茶較少組有骨質疏鬆症的風險降低15%,喝茶較多組則是降低15%。

  • 跟沒喝茶組比較,喝茶較多組有髖骨骨折的風險降低31%,喝茶較少組則是沒有明顯差別。

重點結論:喝茶的人有骨質疏鬆症的機會比較低,尤其是59歲以下的喝茶的人骨質疏鬆的機會更是明顯的下降,另外,一週喝茶五次以上的人,髖骨骨折的機率也是明顯比較低

在2024年1月發表於「骨與礦物質代謝」(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metabolism)期刊的論文,整理分析了相關的20篇研究,分析喝茶與骨骼健康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

  • 喝茶者的骨折機率降低9%。
  • 喝茶者骨質疏鬆的機率降低了20%。
  • 針對不同部位的骨折進行分析,喝茶者的髖骨骨折機率降低26.5%,脊椎骨折機率降低22.4%。
  • 每天喝茶少於4.5杯的人,能夠減少骨骼疾病像是骨折、骨質疏鬆的機率。

重點結論:喝茶的人骨質疏鬆與骨折的機率都比較低,每天喝茶少於4.5杯對骨骼健康有幫助。

喝茶對骨骼健康有益的原因

「國際骨質疏鬆雜誌」(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期刊那篇論文解釋相關原因,喝茶有著較低骨質疏鬆症風險和較低髖骨骨折風險的原因在於,身體如果慢性發炎與氧化,會造成骨質的流失增加,而茶的萃取物黃酮類化合物有著抗氧化和抗發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破骨細胞造成的骨質流失,讓骨質流失的量減少後,就可以降低骨質疏鬆發生的機會,以及避免後續因為骨質疏鬆造成的髖骨骨折。

重點總結:適量喝茶對於骨骼健康有幫助,能減少骨質疏鬆與骨折的機率。

作者介紹:洪暐傑醫師,目前任職於義大醫院,擔任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專長是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戒菸服務、預防醫學及疫苗接種、多疾病整合照護、人工智慧。現有經營粉絲專頁: 洪暐傑醫師的愛講空間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太愛喝茶讓骨密度變差?研究還清白:抗氧化助降骨鬆、骨折風險!

紅蘿蔔葉別丟!抗炎4大功效「強骨骼營養多20倍」泡茶喝還能除體臭

$
0
0

紅蘿蔔是常見的食材,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韓國研究顯示,在料理紅蘿蔔時經常被丟棄的紅蘿蔔葉,其實也可以食用,且含有能幫助骨質生長的營養素,甚至可以抗發炎!而韓國中醫師鄭世妍(정세연,音譯)分享蘿蔔葉的乾燥保存方法,方便在料理時作為香料添加!

紅蘿蔔葉丟掉可惜了!紅蘿蔔葉強骨骼、抗發炎功效告訴你

紅蘿蔔因為富含維生素A、葉黃素,自古以來除了單純作為食材外,也被認為能夠改善便秘、貧血、膀胱炎等疾病;其中,紅蘿蔔能促進眼睛健康,更是許多人從小就被灌輸的基礎觀念。然而,與紅蘿蔔一起生長的紅蘿蔔葉,卻經常被忽略,並且在料理時丟棄不用。來看看紅蘿蔔夜到底有哪些驚人好處吧!

1.紅蘿蔔葉富含維生素K,幫助強化骨骼

事實上,和紅蘿蔔本身相比,紅蘿蔔葉不論在鐵質、維生素A、維生素E、鉀、蛋白質與鈣質的含量都更高,維生素K含量更多上20倍。其中,維生素K是維持骨骼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能讓鈣質沉積成骨質,幫助增加成骨作用,強化骨骼。

2.研究證實紅蘿蔔葉可抗發炎

早在2019年,韓國中醫學研究院博士高秉燮(고병섭,音譯)研究團隊,就曾經指出紅蘿蔔葉具有促進骨頭生長的效果。而在2023年,高博士的團隊又近一步證實,紅蘿蔔葉中含有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能夠有效抑制發炎反應。

3.解毒、促循環、舒緩眼壓高

「如果說紅蘿蔔的根部是補品,那紅蘿蔔葉就是循環改善劑,就藥性來說是能夠彼此補足的。」韓國中醫師鄭世妍解釋,比起紅蘿蔔的根部,許多人可能不常看到紅蘿蔔的葉子,但它其實具有解毒的效果,像是冬天容易因為代謝機能下降,導致老廢物質堆積在體內,這時候就會需要紅蘿蔔葉促進循環的效果:「許多人眼睛容易發炎、充血,或者是眼壓會經常偏高,這時就可以攝取紅蘿蔔葉的營養素。」

4.消除口臭、體臭

日本消化器內科醫師野村喜重郎則表示,胡蘿蔔葉的優異抗氧化作用,能防止脂肪氧化造成的體臭,喝胡蘿蔔葉泡成的茶,就具有消除體臭以及預防口臭的功效。

至於紅蘿蔔葉的料理方法,韓國中醫師鄭世妍建議,可以直接購買尚未去掉葉片的紅蘿蔔,將葉子切下來、曬乾後另外處理,「攝取的方法除了可以像是花草茶一樣泡茶喝,料理時也可以當作香料,在煮像是咖哩等料理時一起加入調味。」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紅蘿蔔葉別丟!抗炎4大功效「強骨骼營養多20倍」泡茶喝還能除體臭

早餐2顆蛋+豆漿一樣肌少症...營養師揪2問題!5種增肌食物吃對了嗎

$
0
0

人體的肌肉會隨著年紀越大漸漸流失,要是演變成肌少症,不只影響老來行動力,還會增加慢性疾病、認知功能障礙、臥床等風險,堪稱是老年失能殺手!為了留住肌肉、增加肌力,大家第一印象是運動和補充蛋白質,但就有肌少症案例是天天早餐都吃水煮蛋和無糖豆漿,結果衰弱無力依然沒有改善!原來該補的不只是蛋白質,同樣不可或缺的還有5類食物!

早餐2顆蛋+無糖豆漿一樣肌少症!營養師點名2問題

一位68歲肌少症奶奶,為了吃夠蛋白質,每天都把「2顆水煮蛋加1杯無糖豆漿」當早餐,看似用滿滿蛋白質開啟健康養生的一天。然而堅持這樣的習慣吃了一段時間,衰弱、無力的感覺卻沒有好轉,只好諮詢營養師尋求專業幫助。

根據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營養科主任徐佳郁接受媒體訪問說明,65歲以上族群蛋白質攝取量要比一般成人多,而水煮蛋確實是胺基酸完整又容易取得的高蛋白食物,但是如果熱量吃不夠,肌肉也會隨體重一同流失,因此早餐除了水煮蛋、豆漿,還可以適量增加麥片、堅果及蔬果,藉由全穀類、好油脂提升熱量攝取。

同時她更強調,預防並改善肌少症不能只靠蛋白質,需要廣泛攝取各類可維持人體健康的營養素!因此,仍應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依照國健署「我的餐盤」概念進食——「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改善肌少症光吃蛋白質還不夠!5大增肌營養素不可少

蛋白質很重要,是合成肌肉必須營養素,但想要遠離肌少症,到底該吃多少量?營養師陳韻婷接受《早安健康》專訪建議,肌肉已經開始流失的族群,最好吃到體重1.2倍的蛋白質,以60kg民眾來說,至少要吃72g蛋白質才能維持正常肌肉量。只不過,要讓身體順利增加肌肉,實際上還需留意其他營養素,否則光靠蛋白質也是不夠的!

  • 碳水化合物:吃太少的話,蛋白質會作為身體所需能量而被利用,導致吃再多蛋白質都徒勞無功。推薦五穀雜糧、地瓜、南瓜、燕麥等優質澱粉。

  • 鐵與鋅:缺乏鐵和鋅,養分難以送到身體各部位,合成肌肉的效率自然就會差。推薦吃紅肉補鐵,吃蛤蜊、蚵、蜆補鋅。

  • 維生素B群:缺乏活動,身體代謝就不好,B群可以加強能量代謝,活躍身體的合成機能。

  • 鈣質:骨骼的合成會影響肌肉合成,因此鈣質也扮演重要角色,衛福部建議每天應攝取1000mg鈣質,推薦食材有乳製品、黑芝麻、豆干、板豆腐、芥蘭菜、莧菜等。

  • 維生素D3:除了與合成骨骼有關,若缺乏D3也讓身體容易發炎、進而抑制肌肉合成。衛福部建議每天攝取600IU的D3,曬太陽有些幫助,推薦食材則有乾香菇、乾木耳等。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早餐2顆蛋+豆漿一樣肌少症...營養師揪2問題!5種增肌食物吃對了嗎

小禎激瘦50kg降體脂5大招!減肥菜單公開、豆漿這時喝助增肌減脂

$
0
0

藝人小禎(胡盈禎)2014年曾因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導致內分泌失調,體重一度飆升到105kg、體脂40%,甚至在打噴嚏後一度站不起來、需靠女兒攙扶上廁所,為了用健康身體陪女兒久一點,就此下定決心瘦身!2022年時,小禎透露自己瘦了50kg、體脂降到14%,如今她也常在社群分享運動照片,可以看出結實肌肉與身材線條維持得相當好,而她也毫不吝嗇地分享她的6招瘦身秘訣!

小禎瘦身秘訣1:「把自己當糖尿病患者」,吃低GI食物

小禎分享減肥原則,竟然是把自己當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患者都是必須要低GI(升糖指數)的飲食,瘦身的人也需要!」目的是避免血糖波動太劇烈,導致變胖。為什麼血糖波動大就容易變胖?其實和胰島素有關。減重名醫郭育祥分析,當血糖快速上升,身體要分泌大量胰島素將血糖降低,同時轉變為脂肪儲存,因此「吃的東西越容易讓血糖上升,身體就越容易囤積脂肪。」

那該吃什麼才能穩定血糖?根據蕭瑋霖營養師(營養師杯蓋)在臉書的分享,高GI食物通常更容易使血糖上升,想管理血糖,應避免像是麵包饅頭、果醬、甜點等高GI且過於精緻的高糖食物;常見的低GI食物則包括燕麥、糙米等主食,蘋果、芭樂、木瓜等水果,及大部份的各種類蔬菜。

除了低GI飲食外,小禎也曾在IG大方透露她「節制飲食」採取的原則,例如減少糖分攝取,改變飲食順序等,都有利於減緩血糖波動的程度!

  • 不吃加工食物
  • 減糖/醣
  • 蛋白質先吃再吃蔬菜,最後才吃澱粉
  • 吃深綠色的蔬菜,越白的蔬菜醣份越高
  • 澱粉盡量放在午餐,且澱粉不包含麵包、麵線、麵條,義大利麵因屬於低GI食材,則勉強可以食用
  • 三餐7分飽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胡小禎(@karenhu1984)分享的貼文

小禎瘦身秘訣2:這些東西都不吃!「飲食5不」避免暴飲暴食

小禎還有5項不吃的食材,包括:「不吃辣、不吃醋、不吃蒜、不喝湯、不吃粥」。她透露,之所以不吃調味料,是因為辣、醋、蒜等會讓人開胃,想吃更多;不吃湯與粥則是因為,流質食物較不容易讓人有飽足感,且大多鈉含量高。 

而針對外食、聚餐時常見的炸物與滷味,小禎也曾表示,若不得已一定要在2者中選一樣,反倒會選擇炸物,因為滷味已完全吸收滷汁,這些看不見的高熱量才是最可怕的肥胖元凶!寧可吃炸雞把外皮剝掉,也比高油高鹽的滷味來的好。


小禎瘦身秘訣3:減肥菜單這樣吃得飽還會瘦

小禎也曾於社群分享自己的實際午餐菜單,就連到充滿高熱量、炸物美食的美國,也能吃得健康又幫助減重。菜單包括:生菜沙拉配雞胸肉、大黃瓜、白花椰菜,再加1湯匙馬鈴薯泥、1湯匙鮪魚搭配水果跟堅果,外加一瓶葡萄柚

營養師張益堯曾對此分析,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不僅熱量低又有飽足感;馬鈴薯泥雖是澱粉,但分量控制得宜,就不需擔心肥胖;鮪魚富含Omega-3脂肪酸;堅果內含優良油脂,都是身體每天必需的營養,且總熱量應該不會超過450大卡的一餐,是營養均衡且完整的一餐。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胡小禎(@karenhu1984)分享的貼文

小禎瘦身秘訣4:運動後喝含糖優酪乳、無糖豆漿是減肥良伴

小禎曾受媒體訪問透露,在運動後半小時內必定喝「含糖優酪乳」,不僅補充水分,也含有蛋白質等營養。營養師范縈渝曾對此分析,高強度訓練後身體的醣原會燃燒殆盡,此時攝取含糖的蛋白質食物,能幫助身體合成、修復糖原,且有助身體消除疲勞;若運動有讓肌肉纖維產生些微創傷,亦能幫助部分蛋白質合成,修復肌肉。

此外,富含蛋白質的無糖豆漿也是小禎的減重良伴。她曾表示,家中會隨時備有無糖豆漿,若晚上肚子餓,就喝一點豆漿,不僅滿足肚子的空虛感,也能補充蛋白質等諸多營養。

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曾於臉書說明, 250ml豆漿熱量還不到100大卡,是減重減脂的好幫手,同時「黃豆屬於完全蛋白質,可以滿足人體的九種必須氨基酸。」無糖豆漿中的蛋白質含量約佔總熱量40%,佔比更在牛奶之上,不論是在增肌還是減脂期間,都適合攝取豆漿以補充蛋白質。

小禎瘦身秘訣5:勤運動,每周3次重訓、3次有氧

除了控制飲食外,運動也是減重不可或缺的一環,小禎表示,她一個禮拜至少會進行3次重量訓練、3次有氧運動。她也常在IG等社群PO出她的運動過程供粉絲參考,由貼文可以看出,小禎的運動相當全面,不僅透過啞鈴、彈力帶、槓鈴等諸多器材鍛鍊全身肌肉,還會透過棒式鍛鍊核心肌群。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胡小禎(@karenhu1984)分享的貼文

根據衛福部建議,減重者每周應進行30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並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高低強度間歇運動,立志減重的朋友別忘了一起運動起來吧!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小禎激瘦50kg降體脂5大招!減肥菜單公開、豆漿這時喝助增肌減脂

早上睡醒1動作最易磨損膝軟骨!1招「擺盪小腿」潤滑膝蓋預防微骨折

$
0
0

讓人可以行走一輩子的「軟骨再生體操」

有一個體操我希望大家可以同時進行,那就是「擺盪小腿體操」。只要輕鬆擺動小腿,就可以讓軟骨再生,並預防、減輕膝蓋的疼痛感。首先,我要解釋為什麼這個體操會如此有效。

膝蓋之所以會產生疼痛感,是因為膝蓋軟骨摩損減少,骨骼之間產生微小骨折所引起。軟骨減少會對膝蓋健康產生莫大的影響,因此我也已經告訴大家,採用不會使軟骨減少的走路方式有多麼重要。

接下來,了解軟骨容易磨損減少的時間點與時機也很重要。

軟骨當中有九成都是水分。由於就寢時膝蓋不會有任何動作,因此早上起床時是一天當中軟骨最乾燥的時刻。早上睡醒後立刻站起來,是一天之中最容易磨損軟骨的時刻。軟骨當中並沒有血管與神經,因此就算磨損了也不會感到疼痛。於是在不知不覺中,軟骨在每天早上都受到磨損、一點一滴逐漸減少。

此外,長時間觀看電影、專注做事時,也跟剛起床時一樣,從某個固定姿勢中突然站起來,也會讓處於乾燥狀態的軟骨磨損減少。

這次要介紹的「擺盪小腿體操」正能預防軟骨在不知不覺間磨損減少,同時還可以達到「增加膝蓋潤滑液、使軟骨再生」的效果。

膝關節平時包覆於袋狀組織(關節囊)當中,連結上下腿骨。關節囊內側有滑膜細胞,可以分泌「滑液」提供軟骨營養,並為膝關節內部帶來潤滑效果。

藉由擺動小腿,就能讓關節囊產生伸縮,這麼一來便能刺激滑膜細胞,分泌出黏滑的「滑液」。滑液可以增加膝關節內的潤滑感,避免骨骼產生微小骨折。


關節軟骨是藉由滑膜細胞分泌出的滑液來完成新陳代謝,而非血管。即使軟骨已經磨損減少,只要還有一點點透明軟骨,滑液就可以讓透明軟骨重新再生。就算透明軟骨已經完全消失,也有研究報告指出,在沒有多餘負擔的情況下還是可以生成纖維軟骨。無論如何,進行擺盪小腿體操都可以減少微小骨折發生,降低並預防膝蓋疼痛的問題。

我的恩師山野慶樹教授也於二○○八年,在《骨科別冊雜誌》中發表擺盪小腿對膝關節的神奇效果。

【擺盪小腿體操】

  1. 坐在椅子上

    保持放鬆,坐在椅子上。

    膝蓋擺盪體操1
  2. 讓膝蓋下方前後擺盪

    維持這個姿勢,分別讓左右兩邊的膝蓋下方前後擺盪

    小腿擺盪體操2
※擺盪三十次為「一組」,一天要反覆做「三組」。

順帶一提,「滑液」是由水分、玻尿酸、軟骨素等成分組成。玻尿酸?軟骨素?應該都是大家有聽過的名稱吧!也許很多人都有聽說過含有這些成分的營養補充食品,不過就如同我先前所述,由於關節軟骨中並沒有血管與神經,所以就算服用了營養補充食品,事實上這些營養成分也不會被傳送到關節。

本文摘自《100歲也能行走自如》/巽一郎(一宮西醫院人工關節中心長)/創意市集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早上睡醒1動作最易磨損膝軟骨!1招「擺盪小腿」潤滑膝蓋預防微骨折

四肢纖瘦卻肚子大?是脾胃肝氣不足!春養脾必吃2款黃色「甜食」

$
0
0

「脾胃差則百病生」!?中醫看黃色食材:改善消化不良的不二之選!

腸道是會思考的腹腦!

腸道的神經系統超乎想像,有一億以上的神經細胞分布在此,僅次於大腦,所以又稱為第二大腦或腹腦。它接收腸道訊息,做出判斷,然後發出指令;而腸道各種荷爾蒙,更會影響全身大小器官,包括大腦在內。

情緒原來由腸道掌控!

血清素主導人的喜怒哀樂,但血清素並非由大腦分泌,而是來自腸道。所以,人的情緒原來由腸道掌控。而治療憂鬱症的百憂解其實作用在腸道。未來,醫學界認為,若要治療心理疾病,得先從腸道下手。

腸道菌導致肥胖!

肥胖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已是眾人皆知的常識。但控制肥胖的幕後黑手其實是腸道菌,一般人卻不知道。當腸道菌相長期失調,會引起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肥胖。想保持良好體態?先從保持腸道健康做起!

消化系統是人體中最超負荷工作的器官之一。國人最常犯的腸胃病以功能性腸胃障礙最多:大腸急躁症、嗝氣、拉肚子、便秘,這些都可能是因緊張或壓力所造成的;第二是急性腸胃炎或感染;第三是胃酸過多的疾病,例如十二指腸潰瘍、食道逆流等。

根據中醫的臟象學理論,「脾位於腹中,其經脈絡胃,與胃為表裏,在體合肉,開竅於口」。它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輸布營養精微(運輸食糜營養於全身),升清降濁(吸收營養供應全身,排洩廢物),為營血生化之源(是身體血液、精氣身體運轉時需要的原動力),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以養、且具有益氣、統血,主肌肉四肢,化痰化濕等重要生理功能,因此古人將脾胃合為「後天之本」。

中醫看黃色食材:改善消化不良的不二之選!

想要健脾,可以多吃黃色、甘味的東西,特別是五穀根莖類,如:糙米、燕麥、小米、玉米、薏仁、南瓜、黃色地瓜。《本草綱目拾遺》提到,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它的水溶性纖維很多,熱量比米飯略少,所以脾虛的人,可用番薯當主食。

黃色食物皆有益於整個消化系統、免疫系統和部分血液系統的疾病。凡消化系統疾病,身體瘦弱手腳冰冷、水腫病、慢性消化道出血病、血小板減少症,肌無力、白帶症等,都與脾臟有密切關係,療養時皆可選擇食用。

脾是主升,能將消化後的營養精華散布全身,脾若不升,營養來不及消化就排泄出去,會導致吸收不良。另外,春天雖適合養肝,但春季屬木、脾胃屬土,若先把脾胃調養好,就不用再特地養肝,也能發揮臟器的作用;若脾胃吸收不良,抵抗力相對較差,便容易感冒。黃色食物對應五行為土可入脾、增強脾臟的氣、調節新陳代謝。有些人四肢纖瘦,惟獨肚子較大,或經常沒胃口、吃不下飯、吃飽就會想睡覺等,就是脾胃和肝氣不足的表現。

地瓜營養豐富,所含的黏蛋白能保持血管壁的彈性和暢通,分解多餘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地瓜也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在腸道中不會被吸收,吸水性好,可預防便秘和部分腸道疾病,還能降低人體自由基,有抗氧化和調節免疫力的作用。

中醫認為,南瓜性味甘、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之功,適用於脾虛氣弱、營養不良、肺癰、水火燙傷。《本草綱目》言其「補中益氣」。南瓜含瓜氨酸、精氨酸、麥門冬素及維生素A、B、C、果膠、纖維素等。

南瓜中的果膠能調節胃內食物的吸收速率,使糖類吸收減慢,可溶性纖維素能推遲胃內食物的排空,控制飯後血糖上升。果膠還能和體內多餘的膽固醇結合在一起,使膽固醇吸收減少,血膽固醇濃度下降。

因而南瓜有「降糖降脂佳品」之譽,患有糖尿病者,常取本品佐餐,不僅可以果腹,而且還可以降糖降脂,可謂一舉數得。

但南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不宜多食,以免腹脹。《本草綱目》言南瓜「多食發腳氣,黃疸」。《隨息居飲食譜》言「凡時病疳瘧,疸痢脹滿,腳氣痞悶,產後痧痘,皆忌之」,食用時應注意。

作者介紹:余雅雯中醫師,上璽中醫診所院長,致力於推廣中醫在生活中的應用,尤其精研女性的養生需求。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班畢業,曾任職北市聯合醫院中醫部、彰化秀傳醫院中醫部,曾擔任《Choc》、《嬰兒與母親》等雜誌的受訪醫師或駐站專家。 余雅雯中醫師 臉書粉絲專頁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四肢纖瘦卻肚子大?是脾胃肝氣不足!春養脾必吃2款黃色「甜食」

不吃生菜不去鹽!88歲名醫「絕不做3件事」30年沒感冒、全年無休也不累

$
0
0

88歲日本癌症名醫、帶津三敬醫院名譽院長帶津良一,不僅至今仍精神飽滿地在第一線臨床工作,近30年來更是不感冒、沒生過大病。常接受媒體採訪分享養生秘訣的帶津良一,公開「為了健康絕對不做的3件事」,其中常被認為比較健康的生菜、減鹽飲食、健康食品,竟也是他眼中的拒絕往來戶!

88歲日本癌症名醫30年不感冒、全年無休精神好!為了健康絕不做3件事

「我已經88歲,萬幸的是體力、精力並未衰弱,仍作為醫師每天忙碌於工作之中。」帶津良一醫師平日都會親自到醫院診察,週末還到各地演講,或撰寫雜誌、書籍的原稿,幾乎全年無休。很多人好奇他這樣的年紀為何還能天天如此有精神?健康的秘密是什麼?帶津良一為此特別公開,為了健康絕對不做的3件事!

1.絕不過度減鹽!鹽是維持細胞運作必須物質

減少鹽份攝取雖是控制血壓的重要方式,不過鹽份也是人體的必須物質。帶津良一指出,具爭議性的癌症療法中,「葛森療法」便要求飲食完全去鹽,曾有日本護理師親自體驗1周,不料只過了3天就開始劇烈頭痛,好在緊急吃些鹽昆布補充鹽分後順利舒緩。

帶津良一說,他確信「人類需要鹽份」是科學事實,只要個人狀況允許,就自在享受鹽分的美味吧!只不過現代人經常吃太多的鹽分,此時隔天就要相對應減少攝取量。根據衛福部資料,鹽對人體生理運作很重要,當中的氯、鈉、鉀是維持人體細胞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質,能維持細胞體液內外滲透壓的平衡。當然,每日鈉的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6g鹽),否則依然「鹽多必失」。

2.「生菜像蚱蜢食物」不強迫自己吃不喜歡的東西!替換食材均衡飲食

常聽有些人說「雖然很討厭XX,為了健康還是吃了。」不過,帶津良一認為,自己到了這把年紀,也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吃討厭的食物,就算多健康的食材,「強迫自己」吃下肚也對身體沒什麼好處,「能每天持續下去比什麼都重要。吃喜歡的東西,是我的養生基礎!」

享受食物帶來的喜悅和心動感,對於健康反而有加分效果,帶津良一還開玩笑地以親身經驗說明,雖然許多專家都推薦吃生菜補充膳食纖維與營養素,但「對我來說,生菜就像是蚱蜢的食物!」因此他不吃生菜,改吃炒蔬菜、香菇、苦瓜等喜歡的蔬食,攝取身體需要的膳食纖維和植化素。此外,他還不喜歡吃乳製品,但補鈣強化骨骼依然很重要,所以他會用喜歡的湯豆腐、毛豆、納豆等食材補充鈣質。

88歲名醫帶津良一的日常菜單

加了昆布的湯豆腐、生魚片、毛豆、蠶豆、納豆、炒蔬菜、魷魚、鯖魚、白飯、紅蘿蔔、香菇、苦瓜等


3.不完全禁酒!小酌放鬆但絕不過量宿醉

帶津良一有晚上一定要小酌的習慣。他表示,工作後適量飲酒放鬆是他從學生時代至今的習慣,也是他人生最大的樂趣。不過,年輕時他喝酒肆無忌憚,如今的他更了解適量飲酒的重要性,強調絕對不能喝過量,這30多年來還從不宿醉,自己也對此相當自豪。

怎樣才算適量飲酒?衛福部公布「每日飲酒酒精標準量」,以酒精濃度5%的啤酒計算,女性1天別超過2杯(約254ml),男性則不應超過4杯(約508ml),不超過4杯,避免酒精傷身。彭逸珊營養師(營養師珊珊)則建議,喝酒後可多喝水幫助酒精代謝;多吃能抗氧化、幫助肝臟排毒的蔬果,如青花菜、洋蔥等,降低酒後不適感。

30年養生心法公開!4招調整自律神經,賺到健康也得到幸福

除了「不做什麼」之外,為身體「做些什麼」也很重要。帶津良一分享健康秘訣,透過四種方式調養身心,維持健康!

  • 找出幸福的瞬間:處理心情的方式會大大影響健康,對帶津良一來說,享受喜歡的美食就是讓心情愉悅的最佳養生法。

  • 要有無視多於資訊的勇氣:現代生活壓力大,無視負面訊息才能抑制交感神經,避免自律神經失條。

  • 大口呼吸:透過深呼吸啟動副交感神經,避免壓力等因素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 打太極拳:帶津良一每天早上都會打1.5小時的太極拳。太極拳雖看似動作緩慢,卻能活化全身筋骨,使氣血順暢、改善末梢循環、訓練平衡感,還有降低壓力、有助思緒清晰等功效。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不吃生菜不去鹽!88歲名醫「絕不做3件事」30年沒感冒、全年無休也不累

肺結核藥可能造成肝傷害?9徵兆應速就醫勿自行停藥

$
0
0

肺結核俗稱肺癆,無論是紅樓夢中的黛玉,或是才華橫溢的鋼琴詩人蕭邦,都深受肺結核所苦。因結核病具有傳染力且易對治療藥品產生抗藥性,使得臺灣即使到了今日,結核病仍未完全根除。所幸結核病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只要堅持規律依照醫囑服用抗結核藥品治療,結核病仍可被治癒。

抗結核藥品可能引起皮疹、肝炎、視神經炎等不良反應,因此為求有效治療結核病及降低藥品不良反應風險,病友應配合醫師安排定期回診密切追蹤,醫師才能針對病友的個別情況,調整抗結核藥品。除了配合醫師治療之外,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抗癆引發肝傷害之藥品注意事項,讓病友在與結核病奮戰的同時,也要關注肝臟這個沉默的器官。

抗結核藥品可能會「礙」肝

結核病具有傳染力,且致病菌結核分枝桿菌易產生抗藥性,為避免結核病治療因抗藥性而失效,需仰賴病友堅持規律服藥,抗結核藥品才能有效抑制或殺死結核分枝桿菌,達到完全治癒的目標。

在結核病治療上,為避免抗藥性產生,常以多種抗結核藥品組合處方為主,第一線常見的治療藥品有Isoniazid (INH)、Rifampin(RMP)、Ethambutol(EMB)及Pyrazinamide(PZA)等,且以INH和RMP為主的藥物組合,幾乎能治癒所有的新發結核病病人。INH、RMP及PZA可能導致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也有可能導致嚴重且罕見等程度不同的肝傷害 。

根據台灣歷年藥害救濟案件數據統計,藥品所引發嚴重且罕見之肝傷害包括急性肝炎、肝衰竭、猛爆性肝炎等,其疑似致害藥品則包含INH、RMP及PZA。抗結核藥品造成肝傷害的機轉不盡相同,一般於開始治療後的6-8週左右發生,但因每個人的體質或疾病狀況的不同,也會有於不同時間點發生肝傷害的可能性。

為了降低藥品不良反應風險且有效治癒結核病,病友除了就醫治療時,主動提供病史、用藥史,用藥期間也須配合定期回診,檢驗追蹤相關數值,以避免上述藥品造成肝傷害。

抗癆期間小心肝 服藥期間注意事項

在臨床上藥品造成的肝傷害,與個人的病史、用藥史或生活習慣密不可分,藥害基金會提醒,若您目前正在服用其他藥品,應主動告知醫師及藥師,避免抗結核藥品與其他藥品發生交互作用;若您為慢性肝炎帶原者(如B肝、C肝帶原者)、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慢性酒癮者,應於治療前告知醫師。

病友若屬於上述高風險族群或體重過輕、女性、年老者,更應密切注意自身對於抗結核藥品的反應,確保自身的用藥安全;切勿自行購買藥品、中草藥、保健食品服用,應諮詢醫師、中醫師及藥師等醫療專業人員後,經評估後使用;用藥期間也應避免飲酒。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並非所有的抗結核藥品所導致的不良反應,都需立即停藥,若治療期間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部不適(尤其是右上腹不適)、倦怠、茶色尿、眼睛皮膚泛黃、容易瘀青、血流不止或關節疼痛等症狀,應盡速回診就醫檢查,切勿自行停用抗結核藥品,以免藥品不良反應未得到適當的處置又失了抗結核藥品的治療效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抗結核藥品的肝傷害前兆症狀

結核病的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需有耐心與毅力服藥才能根治疾病,以保護自身及家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結核病病友在治療前應先了解藥品相關副作用,配合醫囑定期回診追蹤檢測肝功能,並注意自身對藥品的反應,才能在不良反應發生時,盡速回診就醫檢查,與醫師討論用藥,齊心協力戰勝結核。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肺結核藥可能造成肝傷害?9徵兆應速就醫勿自行停藥

台北士林自來水有大腸桿菌多人就醫!醫揭防感染要點、6狀況先買水自保

$
0
0

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自8日起,陸續出現居民上吐下瀉等症狀,台北市長蔣萬安今11日證實,自來水處採樣確定水中大腸桿菌群偏高,詳細原因正在釐清當中。台北市衛生局公布,截至4月11日下午6點,共計有20人分別自3日起陸續嘔吐、發燒、腹瀉,部分民眾自行就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目前並未出現重症,但呼籲民眾有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

台北士林自來水有大腸桿菌!緊急取水點公布

針對本次案情,為方便有症狀民眾就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將於4月12至20日期間,開設急性腸胃炎特別門診,提供醫療服務;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也安排4緊急取水點,提供民眾安全、乾淨的水源使用:

  • 至善路3段76號旁公車站牌側
  • 溪山里辦公處(至善路3段260號)
  • 溪山國小(至善路3段199號)
  • 聖人橋頭(至善路3段289號對面)

為什麼居民自來水會受大腸桿菌汙染?醫分析關鍵:恐水管漏水

蔣萬安於臉書公佈應變措施,要求衛生局展開後續公衛調查外,為防止問題擴大,自來水處也會檢查附近所有的水源與管線,並派員巡視,協助找出受損汙染點。

為什麼居家水源也可能受大腸桿菌汙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曾撰文指出,有些老舊的水管會漏水,出現「養死水」、「養微生物」的狀況,這些髒水很可能會再進入飲用水源或自來水源。更糟糕的是,排便的水管滲漏,也有可能會進入飲用水、自來水源。因此建議「老舊樓層的水源要做大腸桿菌檢檢測。」

大腸桿菌感染會怎樣?

根據食藥署資料,大腸桿菌引發的食物中毒潛伏期平均為5~48小時,主要症狀包括:下痢、腹痛、噁心、嘔吐、發燒等。因大腸桿菌侵襲型態不同,症狀差異程度也很大。

  • 侵襲性大腸桿菌:引起急性大腸炎、大便含血或黏液。

  • 產毒性大腸桿菌:水樣下痢(每天4~5回)、脫水等,持續約幾天至一星期。

  •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嚴重腹絞痛、血狀腹瀉等,沒有發燒,多數健康成人可在一週內恢復。少數患者會併發溶血性尿毒症。

如何避免大腸桿菌找麻煩?

談及大腸桿菌引發感染的方式,開業消化內科醫師方冠傑表示,大腸桿菌不耐熱,只要將自來水煮沸、食物充分煮熟、加熱,就可降低感染機會,但也強調「發現水質不佳或有異常顏色,切記不可飲用。」

水質不佳煮沸也沒效!?家中6狀況可購買飲用水

此外,飲水中很可能不只有大腸桿菌。姜冠宇醫師為文提醒,如果水真的夠髒了,把水煮沸再飲用也不一定有用。部分病原體形成的毒素很「耐熱」,需加熱許久才能破壞,如:

  •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腸毒素:需在90度以上加熱至少5分鐘
  • 仙人掌桿菌的催吐毒素:需在80度以上,加熱2小時

以上述毒素為例,一般家庭烹飪方法很可能沒達到破壞標準,因此「預防攝取受汙染的水源或食物才是王道」。

姜冠宇醫師建議,民眾若覺得自家用水有疑慮,包括天花板漏水、地板隆起、隔牆有漏水聲、開水龍頭涓涓細流(水壓下降)、水的顏色與氣味有變化、水摸起來黏黏的(優養化、生物膜形成)等6狀況,就需多加警覺、檢視,也可以考慮直接購買飲用水飲用, 避免受大腸桿菌等病菌感染。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台北士林自來水有大腸桿菌多人就醫!醫揭防感染要點、6狀況先買水自保

總是好累不一定缺B群!專家授4大營養補充:這堅果補鎂幫你告別疲憊!

$
0
0

當體力不足、容易累,多數人都會想到是不是晚上睡不好,但事實上,特定營養素若是長期攝取不足,同樣也會讓人感覺到疲憊。像是維生素B12、硒、鐵質與鎂,都是會影響人的體力恢復,甚至和抵抗力相關的營養物質,若是經常沒來由的感到很疲憊,也確認過身體健康狀態,韓國醫美診所院長鄭勝恩(정성은,音譯)建議,還可以檢視自己是否忽略了重要的營養成分攝取。

告別疲憊感就靠它1:維生素B12

若是曾經檢視B群的成分表,或許就會發現有一項名為「Cyanocobalamin」,它被俗稱為「維生素B12」,是合成DNA所需的重要物質,同時也與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的代謝,及蛋白質的合成有關。

「此外,像是中樞神經系統、氨基酸及核酸的代謝酵素,及神經組織的代謝,也需要維生素B12;它與葉酸都能夠促進紅血球生成、預防貧血,對於體力的提升也讓它被稱為『能量維生素』。」鄭院長提醒,尤其像是服用阿斯匹林,或是因為糖尿問題而服用含有二甲雙胍 (metformin)的降糖藥,缺乏維生素B12的風險也會增加,因此更需要特別注意。

由於維生素B12大多存在於貝類、魚類、蛋類、奶類等動物性食材中,素食族群同樣也是容易缺乏維生素B12的族群,可以試著多吃紫菜、海帶、糙米等食物,或評估補充B群營養品。

告別疲憊感就靠它2:硒

「硒」是經常會被提到的礦物質之一,它存在於人體中,並且能夠構成氨基酸,甚至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定為人體必需營養素;它強力的抗氧化作用能夠幫助人體解毒,並且增強免疫能力。

「硒與強力的抗氧化劑——麩胱甘肽(glutathione)代謝相關,並且是甲狀腺賀爾蒙運作時需要的酵素。」鄭院長表示,它能夠幫助預防前列腺癌、乳癌、胃癌與肺癌,每日建議攝取量則是50~200微克:「富含硒的代表食材是巴西堅果,只要兩顆就可以達到100微克的攝取量。」另外,像是肉類、海鮮等動物性食材中,也會含有較多的硒,但若是攝取過量,則會導致腹痛、掉髮、神經損傷等副作用。

告別疲憊感就靠它3:鐵質

鐵質是疫情時代經常被提到,能夠提升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素,同時也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鐵質除了能夠讓免疫系統維持正常,還能活化能夠自動攻擊癌細胞的淋巴球——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鄭院長補充,鐵質和DNA的合成有關,並且可以有助於維持蛋白質的構造,讓幾乎存在於每個細胞的細胞膜都能夠正常運作:「當鐵質不足,細胞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也會增加。」

鐵質尤其在花生等堅果類、甲殼類海鮮及雞蛋中,含量會相對豐富,但鄭院長也提醒,像是咖啡、富含纖維素的食材,都會導致鐵質的吸收效率降低,因此會更適合和蛋白質一起吃。

告別疲憊感就靠它4:鎂

包含鈣質、鈉、磷、鐵質等礦物質的代謝,都與鎂有關,而像是矽、維生素B6、維生素D等營養成分的吸收效率,也會因為鎂而增加。富含鎂的食物包含堅果類(如杏仁、巴西堅果)、全榖根莖類、豆類及蔬菜類,「規律攝取鎂最大的好處,是紓解壓力。」鄭院長表示,鎂同樣能夠保護細胞膜,並且預防肌肉收縮,有助於神經安定與鎮靜:「但過量的飲酒、肥胖等,則會影響鎂的吸收效率。」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總是好累不一定缺B群!專家授4大營養補充:這堅果補鎂幫你告別疲憊!

藏壽司10天內3店疑食物中毒上吐下瀉!食藥署瞄準這4點稽查

$
0
0

知名連鎖壽司品牌「藏壽司」近期食安風波不斷,短短10天內爆出3家疑似食物中毒通報,包括淡水站前店、新莊宏匯店、新店威秀裕隆店都有案例,其中淡水站前店、新莊宏匯店更是一年內有2起疑似食物中毒通報,遭新北衛生局勒令停業、限期改善,食藥署將與地方政府衛生局合作,12日起稽查藏壽司全國55家分店,預計一周完成。

藏壽司10天內已3家分店爆疑似食物中毒!食藥署曝4大稽查項目

藏壽司在短短10天內被通報多起疑似食物中毒案,新店威秀裕隆店2人、新莊宏匯店4人、淡水站前店5人用完餐後,陸續出現腹瀉、嘔吐、腹痛等症狀。而3月底也有民眾到北市松江南京店用完餐後起紅疹、拉肚子,食安議題引起關注。

目前藏壽司案屬於「疑似食物中毒案件」,需經疫調、稽查後才能確認實際情況。不過,由於連鎖食品業者的製作管理系統一致,若1、2家分店出現食安通報,就會列為高風險業者。而稽查重點包含人員、食材、環境、操作流程等4大項。

  • 人員健康管控:若員工感染諾羅病毒,生病上班有污染食物的風險,將釐清員工是否生病就醫、暫停上班等

  • 食材衛生:食材存放妥當與否、是否逾期,應遵守食材「先進先出」原則 

  • 環境衛生:若未定期落實消毒清潔,恐讓細菌、病毒滋生

  • 操作流程:員工管理系統是否符合規定,例如員工找錢或如廁後、烹調製作食物前,是否落實洗手程序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由於腹瀉案件可能由諾羅病毒引起,為了避免廚工污染食物,店家是否落實「生病停止上班」等相關規定,需要進一步了解,另外則是食材的衛生保存、是否有過期產品、環境消毒、相關食品烹調流程等,都需要詳細確認,下周二公布最新檢驗進度。

事實上,藏壽司先前就曾有數家分店被稽查出衛生缺失,例如「淡水站前店」冷凍庫未定期除霜、壽司盤破損;「中和橋和店、板橋中山遠百店、三峽學成店」設備與機具不潔、冷凍庫未定期除霜,「新店威秀裕隆店」層架及油炸機不潔、冷凍庫結霜,而「新莊宏匯店」則被檢查發現排油煙罩有灰塵、烘碗機有裂縫。

疑食物中毒原因尚待調查!擔心壽司生魚片不新鮮?食藥署教2招秒懂

無論如何,目前藏壽司案的食品檢驗結果、相關調查都還沒出爐,造成疑似食物中毒的確切原因,究竟是諾羅病毒、大腸桿菌等污染,還是食材因素,尚無法斷定。不過,多數人對於藏壽司會直覺聯想到生魚片、壽司等食材,加上過往吃生魚片不慎導致腸胃不適的案例層出不窮,因此,懂得掌握食材新鮮與否,也是很重要的食安議題。

壽司、生魚片中常見的鯖魚、鰹魚、旗魚、秋刀魚、沙丁魚等魚類,不新鮮時魚肉會產生大量組織胺,可能引起中毒導致上吐下瀉、蕁麻疹發作。根據食藥署資料說明,想觀察壽司上生魚片新鮮與否分為兩大方式!第一,若是紅肉魚(如鮭魚、鮪魚)失去水分沒彈性,顏色暗沉、像褐色,可能是魚肉肌紅蛋白中的鐵質氧化造成,表示不新鮮;第二,白肉魚(如鯛魚)較不容易觀察顏色判斷,但如果肉質失去水分沒彈性,同樣是不新鮮的徵兆。

食藥署也指出,魚類有時會有線蟲寄生的問題,處理程序上通常可以將易有線蟲的頭部、鰓部、消化道去除,若仍擔憂的話不妨捨棄生魚片這個選項,改吃煮熟的魚肉。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藏壽司10天內3店疑食物中毒上吐下瀉!食藥署瞄準這4點稽查

天然甘甜養好菌、減少感冒助消暑!自製「甘酒」1關鍵營養素更多

$
0
0

甘酒的甜是自然的甜,主要來自其含量豐富的寡醣。腸道菌有好菌、壞菌、中性菌,而寡醣正是好菌最喜歡的食物,吃寡醣,腸內的好菌增加,腸道環境也會越來越好。

一般甘酒是用米麴的黃麴做成的,不過也有品牌販售用白麴做成的甘酒。如果要說兩者有什麼不同,就是白麴產生的糖不是寡醣,而是葡萄糖。

葡萄糖是身體與大腦的能量來源,好處在於可以馬上被分解,輕鬆轉換成能量,不容易發胖。不管是體能消耗大的體力勞動者,還是經常動腦、燒腦的腦力勞動者,都很推薦一試。不過,它會影響血糖的數值,所以糖尿病患者攝取時還是要注意。

總之,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不吃精製、加工過的糖,盡量選擇純天然的。像甘酒就很天然,無論是直接拿來喝,或是作為調味料使用,都很適合。

我們公司有附設托兒所,幫忙照顧員工的孩子。幼童的抵抗力弱,很容易就受到感染,一旦孩子生病,大人也會無心工作,所以我們經常讓托兒所的幼童飲用自家生產的甘酒。我們也會定期檢測孩童的糞便,發現自從喝了甘酒後,糞便的狀態明顯改善。不僅如此,感冒、生病的幼童也變得非常少。

在氣溫節節高升、酷暑炎熱的夏天,飲用甘酒不失為很棒的消暑解方。甘酒除了有天然的糖,還有B1、B2、B6、泛酸(pantothenic acid,又稱為B5)、生物素(biotin,又稱為B7)等各種維生素,不會造成胃腸的負擔,還可以幫你快速恢復體力,實在是非常棒的活力飲料。

自製日本傳統的活力飲料「甘酒」

雖然都叫甘酒,但是甘酒也分好幾種,有用米麴做成的,也有用酒粕加砂糖做成的。就像前面所說的,如果可以,我們要盡量少用精製糖,也只有米麴做的甘酒,能擁有那麼多營養素。因此,直接用米麴做成的甘酒是最棒的。材料並不難找,所以建議你不妨自己在家裡試做看看。

製作時,最重要的是溫度的掌控。全程維持在攝氏六十度左右,這是最適合分解酵素(澱粉酶)發揮功用的溫度。

材料

  • 米麹:150公克
  • 粳米或糯米:1.5杯(的量米杯)
  • 溫開水:150cc

所需器具

  • 電鍋
  • 溫度計

做法

  1. 把生米用比常多的水量煮軟成黏的粥狀(用已經煮好的冷飯也可以)。
  2. 煮好後,把飯攪拌開來,稍微散熱,降溫至60C左右備用。
  3. 加入捏碎的米麹合溫開水,確實攪拌均勻。
  4. 設定電鍋為保溫的狀態(最佳溫度為55C)
  5. 每30分鐘~1小時,掀開鍋蓋,攪一次,量鍋內的溫度。這時候請適當調整、開關電鍋的保溫功能,確定米飯的溫度維持在55C~60C。複這樣的步驟,約6~8小時後,甘酒就完成了。

做好的甘酒放進冰箱冷藏,盡量在1週內食用完畢。如果是放冷凍庫的話,約可保存1個月。事先分裝成小袋,會更方便使用。

本文摘自《驚人的發酵力》/山元正博(農學博士)、山元文晴(醫生)/方舟文化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天然甘甜養好菌、減少感冒助消暑!自製「甘酒」1關鍵營養素更多

頭爆痛想吐是腦動脈瘤破裂警兆!黑木耳疏血瘀…防破裂必知食養法

$
0
0

恐怖的不定時炸彈-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破裂時,頭突然像爆炸般的痛,而且噁心想吐,隨後四肢癱軟無力昏迷,送醫急救時命危,醫院發現不是單純腦出血或腦中風,而是腦部血管瘤破裂,合併嚴重高血壓,所幸手術後病人恢復清醒,最後出院,回到日常工作崗位。

民眾居家可以利用「手、嘴、說」口訣,篩檢有沒有腦中風急性現象,「手」雙手平舉,看有沒有單側瞬間無力;「嘴」照鏡子並觀察嘴巴有沒有歪斜;「說」跟別人對談,有沒有口齒不清、講話問A答B或表達不清楚;如果發現以上這3種現象,最後就是「快」,趕快送急診進行評估。

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宗翰醫師表示,動脈瘤中醫治療的方法很少,主要是採取外科手術、人工血管以及介入治療,其中介入治療在治療主動脈瘤和夾層動脈瘤中間,顯示出獨特優勢。但是中醫的優勢在於手術後的復原,其實許多中藥材對於腦部出血有療效,例如天麻,主要活性成分中的天麻素,可以增加腎上腺荷爾蒙的分泌,並進而活化腦部功能,改善頭部循環,具有保護腦神經及延緩血管退化的效果。

   

通竅天麻安神燉包

食補可使動脈瘤破裂預後變佳,周宗翰醫師表示,「天麻」具有補腦益智、鎮靜安眠的功效,而烏骨雞有補腎增強免疫力的功效,這道天麻燉雞湯,可當保健湯品,也可以預防失智症。

材料:土雞1隻,新鮮香菇10朵,麥門冬、川芎、當歸、黃芪、桂圓各2錢,紅棗3顆,天麻5錢,鹽適量

步驟:

切塊土雞洗淨,汆燙後撈出備用。新鮮香菇洗淨,切片、紅棗(可去核)、天麻,先稍為泡水清洗。

煮一鍋水,放入雞肉、所有中藥材,煮沸後稍滾5分鐘,轉小火燉30分鐘左右,再放入香菇煮熟,再放入天麻小火悶煮個20分鐘左右,加點鹽調味即可。

周宗翰表示,天麻切片可以到中藥店購買,天麻可先清洗浸水30分鐘,等到天麻的質地變得柔軟,再加入湯中。他特別提醒,天麻久煎則無力,所以不宜久煮,以免得不到效果。

預防腦動脈瘤破裂的保健食養

周宗翰中醫師說明,平日飲食注意營養均衡,也是預防動脈瘤破裂的要訣。蔬果的攝取要大於肉類,選擇動物性食物時,請記得此選擇順序:魚肉優於禽(如雞、鴨)肉,禽肉優於豬、牛肉。

對於魚類之外的海鮮,則要謹慎的選擇和食用,因為這一類的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例如蝦、蟹、魷魚等食物。平日應注意攝取富含鉀、葉酸、抗氧化物和鈣的食物,及含豐富可溶性纖維的燕麥和豆類等。

最重要的就是留意鹽的攝取量,過量的鹽分攝取,會使人體內的水分滯留,引起血壓上升,增加病情的惡化。所以不僅是食用鹽需要留意,避免過量以外,其他像是味精、罐頭、加工食品等,也都含有較高含量的鈉鹽,應盡量少食用,加工過的湯品或火鍋,湯中的鹽分也很高,盡量避免飲用。

若患者覺得低鹽的飲食降低了胃口,可使用八角、花椒、肉桂等天然辛香料來調味,減少鹽分的攝取來預防動脈瘤破裂。

平時建議多吃黑木耳,黑木耳具有抗凝血、疏通血中瘀阻的作用,同時黑木耳具有很強的抗凝血活性,能抗血小板凝集及抗血栓,同時富含膳食纖維,可以降低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減少血栓的發生,並減緩糖類的吸收,膳食纖維還能促進排便,避免血壓過高,建議將黑木耳切絲入菜,可維持血管彈性。

作者簡介:周宗翰醫師,現任翰鳴堂中醫診所執行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針炙醫學專科醫師、台灣中醫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翰鳴堂/睿鳴堂中醫醫療體系】臉書粉絲專頁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頭爆痛想吐是腦動脈瘤破裂警兆!黑木耳疏血瘀…防破裂必知食養法

47歲護理師上腹悶痛、胃酸逆流…不菸不酒竟也罹「最凶險胃癌」!

$
0
0

47歲張姓護理師生活規律不菸不酒,唯獨有上腹部悶痛及胃食道逆流等問題,日前安排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理切片竟判定是被稱為「最凶險胃癌」的「戒指環細胞型胃癌」,經與醫療團隊溝通,決定採微創腹腔鏡執行根除性胃癌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手術,術後安排化療,由於發現早,讓她得以重返工作並持續努力抗癌!

護理師腹部悶痛,以為胃食道逆流,竟是最凶險胃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裕強指出,患者本身是資深護理師,平時忙於醫療業務,有時腹部悶痛或胃食道逆流發作,就會買成藥服用,起初略有效果,但近來症狀逐漸加劇,家人建議安排胃鏡健檢,檢查過程中,竟發現胃粘膜上有疑似惡性的病灶,旋即將病理切片送往化驗,報告證實竟已是胃癌第一期。

林裕強表示,根據最新統計資料,國人癌症發生率中,胃癌排名第十位,死亡率更是高居第九位,每年幾乎都會新增4000例以上新個案,以前述患者為例,所罹患的胃惡性腫瘤組織型態為「戒指環細胞型胃癌」,就是屬於瀰漫型胃癌之一,是十分棘手的惡性腫瘤,也被稱為「最凶險胃癌」,腫瘤不僅已侵犯至黏膜下,並擴散到附近淋巴結,必須盡快採取積極治療,才能避免病情繼續惡化。

外科手術是胃癌治療最重要方式!

林裕強強調,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最重要的方式,除了傳統開腹手術之外,微創腹腔鏡手術已被證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僅術後傷口小,且透過高解析度的影像設備及改良器械,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並提升安全性,患者也能更早復原及回歸日常生活。

因此,經患者與醫療團隊溝通後,同意立即安排切除與重建治療,先是切除遠端3/4的胃部,同時執行標準淋巴結廓清,再將剩餘胃部與小腸重新吻合重建,由於擔心癌細胞具有高度惡性傾向,決定搭配化療藥物輔助治療,清除看不見或是殘留的癌細胞,順利讓她一個月後重返職場,有信心贏下這場抗癌戰役。

胃癌因子多元,醫:4面相降低發生率

林裕強提醒,胃癌危險因子十分多元,包括幽門螺旋桿菌、家族遺傳、年齡老化、抽菸喝酒、不健康飲食等,都是致癌高風險群,唯有透過健康生活型態、良好飲食習慣、幽門螺旋桿菌有效治療以及適時的胃鏡檢查等,才能更進一步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他也強調,胃癌初期症狀十分難以察覺,一旦確診時,又往往已是晚期,所幸隨著醫療科技進展,透過手術、化療合併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工具,均可有效延長存活期,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只要不放棄,願意接受檢查及早就醫診療,都有機會更早復原,回歸日常生活。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47歲護理師上腹悶痛、胃酸逆流…不菸不酒竟也罹「最凶險胃癌」!

「恩典牌」嬰兒床必檢查這幾點!醫師揭嬰兒床墊、包巾挑選指南,避開危險地雷

$
0
0

可愛的寶寶來到世界上,終於回到家裡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來調整寶寶的家啦,為寶寶製造一個安全又舒適的環境。

1

嬰兒床的選擇

寶寶到家裡後,第一個屬於寶寶自己的家就是嬰兒床了,所以嬰兒床的選擇上就非常的重要,通常為了避免意外,我們會建議床的欄杆要間隔6 公分以下,才不容易造成卡死或是意外喔,另外如果有活動式的側欄跟底盤的嬰兒床,也請定期檢查螺絲有沒有鎖緊,才不會有卡住或墜落的風險,我們一起給寶寶一個溫暖又安心的家。

怎麼安排嬰兒床的位置呢?

嬰兒床建議放在「家中最安全的位置」,附近不要有可能跌落的物品、窗簾繩、或是插座、電線等,另外光線上,明亮但不直接曝曬陽光的地方最好,比較不會造成幼嫩的皮膚曬傷。

在6個月以前,我們都建議寶寶跟父母「同房不同床」,既可以隨時檢查寶寶的狀態,也比較不容易有新生兒猝死的風險,如果是多胞胎的寶寶,也建議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床喔。

寶寶環境調整

寶寶比大人更容易受到溫度濕度上的刺激,如果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寶寶更是如此,盡量讓家裡通風良好,夏天如果過度炎熱可以使用空調,但不建議直接對著臉吹,容易把塵埃或是過敏原直接吹入鼻腔造成過敏。

另外,吸二手菸也可能增加寶寶的意外,我們都建議家長戒菸,若真的難以避免,至少嬰兒床的位置不要置放於下風處或是容易聞到的地方,抽菸者務必清洗乾淨更換衣服才能接觸寶寶。

寶寶的床墊怎麼選擇呢?

床墊是寶寶接觸時間最久的地方,建議選擇「全新」的以減少前人使用後細菌感染的風險。

由於寶寶的脊椎尚未發育完成,好的嬰兒床墊最好是平坦堅實,並具有足夠的支撐力,彈簧床、記憶海綿床墊並不適合,另外,臺灣夏天比較炎熱潮濕,床墊的選擇必須透氣且好清潔,為了避免滋生黴菌或塵蹣,建議每1 ~ 2 個禮拜都做一次清潔喔!

另外,寶寶的床墊上,建議不要擺放玩偶、鬆軟棉被、毛毯、玩具或是過多雜物,可能都有造成意外的情形。

寶寶的床需要床圍嗎?

美國兒科醫學會(AAP)目前已經公開聲明,父母應謹慎考慮床圍使用的需求,因床圍鬆脫後會造成寶寶窒息的風險增加,如果真的要使用床圍,一定要定期檢視綁帶是否牢固,另外,已經會翻身爬行或站立的寶寶,自己解開床圍的風險也增

加。

寶寶需要枕頭嗎?

寶寶的比例上來說,頭部略大於軀幹,如果再加上枕頭,容易壓迫到呼吸道,因此1 歲以下的寶寶是不需要枕頭的喔!

2

寶寶怎麼睡最好呢?

1歲以下的寶寶,都會建議「仰睡」。相較於仰睡,趴睡或側睡都有增加寶寶猝死的風險。

包巾怎麼選擇?

好的包巾應該有透氣、保暖、讓寶寶有安全感的功能,新生寶寶的體溫控制尚不穩定,汗腺也尚未發達,過薄過厚的材質都會讓寶寶容易滋生皮疹,比較容易過敏的寶寶,包巾選擇上也建議使用純棉、透氣紗或是防蹣的材質會比較舒服,而1 ~ 3 個月的寶寶尚有驚嚇反射,可以使用包巾把四肢包覆起來,蝴蝶巾也可以,讓寶寶比較不容易驚醒。

原則上包巾的使用到寶寶開始翻身、習慣掙脫包巾的時候就可以慢慢拿掉了喔。

3

小提醒:在使用包巾時,須注意讓寶寶下半身寬鬆一些,維持足夠空間讓腳可以自由活動。這是因為寶寶的髖關節於出生後仍持續發育,過度限制寶寶的腿部姿勢可能導致其發育不良。

本文摘自《兒科專業醫師陪寶寶健康長大!0~1歲嬰幼兒照護全寶典:從觀察、預防、照護到治療通通有解的育兒完全祕笈》/紀孝儒、張洋銜、鄭芳渝、鄭彥辰醫師等人/商周出版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恩典牌」嬰兒床必檢查這幾點!醫師揭嬰兒床墊、包巾挑選指南,避開危險地雷

食物滯胃、過勞都致胃食道逆流!胃酸上湧難忍快按2穴位急救

$
0
0

【早安健康/吳東霖中醫師】中醫如何看「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看似單純只是胃酸上逆的問題,實際上卻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疾病-中焦腸胃系統呈現「寒熱錯雜」、「氣機升降失調」的狀態,同時伴隨「交感神經系統亢奮」而作用在胃及食道處。

  • 「寒」主要是指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導致食物無法很好的被處理而堆積在腸胃道。

  • 「熱」一方面是因交感神經亢奮容易產生火氣;一方面是因為食物堆積在腸胃道後,胃不得不增加工作量以處理這些食物,進而造成胃功能亢盛、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發炎等熱象。

  • 腸胃道是一個有豐富神經網路控制的系統,當交感神經亢奮而作用在中焦腸胃系統,同時合併腸胃道寒熱錯雜的狀態時,就會導致腸胃氣機混亂、升降失常,進而產生胃酸上逆、火燒心等一系列症狀。

而在治療上,相較於西醫偏向抑制「胃酸分泌變多」的標,中醫則偏向針對「造成胃酸上逆至食道之本因」治療,因此治療著重於調整腸胃環境、調整及增加腸胃蠕動,以及調整交感神經軸線穩定性、調整自律神經調控腸胃能力等。目標希望改善腸胃道狀態、使交感神經軸線穩定,進而停服所有的中藥、西藥。

為什麼會有「胃食道逆流」?最主要的幾項原因包括:「吃的不對」、「熬夜過勞」、「情緒緊張」。

  • 「吃的不對」是最主要的原因。包括飲食的種類、份量、頻率、習慣等異常都會影響腸胃蠕動,導致食物堆積在腸胃道、促進胃酸在不該分泌時分泌。

  • 「熬夜過勞」會耗損身體的能量。一方面導致腸胃道沒有足夠的能量可以消化、吸收食物;一方面也會使身體調節交感神經的能力下降,導致交感神經過度亢奮而作用於腸胃道。

  • 「情緒緊張」也會造成交感神經過度亢奮,使其作用在腸胃道而加重腸胃系統混亂的狀態。

平日可以怎麼做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狀況?

  • 調整飲食習慣。包括:不過飽、用餐時間固定、細嚼慢嚥、減少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減少影響腸胃蠕動的食物。不管是哪一種調整,都可以很大幅度的改善腸胃道的環境、消化吸收能力哦!

  • 調整緊張的情緒,可以改善交感神經亢奮而作用在腸胃道的狀態。

  • 如果在半夜睡覺時發作時,可以嘗試「左側躺」,使胃在食道下方,且要避免右側躺(胃會在食道上方)

可以按壓什麼穴道改善胃食道逆流?

因為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常常發生的很突然,因此跟大家分享兩個手上的穴道,如果真的很不舒服的話可以用大拇指大力按摩這兩個穴道哦!

  • 內關穴:在手臂內側、從腕橫紋往上三根手指頭的寬度的地方。可以疏通胃、食道的氣機。

  • 合谷穴:在虎口處、食指掌骨一半的地方。可以疏通整個腸胃道的氣機,同時讓交感神經不要那麼亢奮。

本文授權自昌盛堂中醫診所,更多中醫養生資訊,請見昌盛堂中醫診所粉絲專頁。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食物滯胃、過勞都致胃食道逆流!胃酸上湧難忍快按2穴位急救

提高飲食補鐵效率必看!蔬菜湯、咖啡…高鐵飲食別和7樣同時吃

$
0
0

血基質鐵(Heme Iron):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常見的食物有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以及豬血、鴨血、肝等內臟類食物,因其形式為二價鐵,容易被人體腸道吸收利用,吸收率約25%。

非血基質鐵(Non-Heme Iron):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常見的食物有蔬菜、穀類、堅果,由於其形式為三價鐵,且容易受到飲食中其他成分影響,如草酸、植酸、單寧酸等,故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吸收率僅約5%。

因此在想要提升吸收率外,也不能不注意有哪些成份會降低吸收,儘量不同餐攝取,避免補鐵效率差。

哪些食物讓補鐵的效率變差呢?

最常見的就是餐中常含有的草酸、植酸、單寧酸等。

  • 高草酸食物:甜菜、大黃瓜、菠菜、萵苣、可可、巧克力、扁豆、秋葵、花生、草莓、核果類等。

  • 含草酸高的飲料:茶、葡萄汁、草莓汁、橘子汁、咖啡等。

  • 高單寧酸食物:香蕉、葡萄、柿子、綠茶、咖啡、石榴、芭樂、漿果、甜桃、高粱麩皮、葡萄酒。

蔬菜、穀類、豆類和核果類中都富含植酸和草酸。而且,這些食物所含的纖維質也會在腸道中與鐵結合,使鐵排出體外。在2003年在AJCN中的一項研究發現,穀物粥中大量的植酸、草酸、單寧酸容易造成鐵質的吸收下降,若減少穀物中的植酸、草酸、單寧酸並同時增加維生素C的攝取,即可有效提升鐵的吸收。

現今注重健康者,通常攝取大量的蔬果,其中的草酸、植酸就容易造成鐵吸收率下降,因此要有技巧的攝取。

1. 鐵質含量高的當餐,蔬菜攝取量大約1份就好,並且當餐攝取含維生素C的機能性飲料或補充品,避免天然食物帶來的拮抗作用。高纖蔬菜就是隔餐再吃,以避免蔬菜攝取不足。

2. 隨餐避免咖啡、茶、蔬果汁、蔬菜湯等高植酸飲料,建議隔餐攝取。

  • 開水及清湯:若飯後立即大量食用開水或清湯,不利於鐵質吸收。因開水或清湯會稀釋胃酸,導致鐵質較難維持溶解(soluble)狀態。

  • 茶及咖啡:咖啡、花草茶(像洋甘菊、薰衣草等)、茶中含有多酚及單寧,飯後立刻來1杯茶,會造成單寧酸與鐵結合成為不溶解的鐵-單寧複合物,進降低15%到20%的吸收率,當單寧酸含量愈多,抑制吸收的也愈嚴重。

    早在1983年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JCN雜誌的研究就發現,一杯茶會降低64%的鐵質吸收率,一杯咖啡則會降低39%,因此茶對鐵質的吸收利用率影響非常大,故有網路流傳說,習慣喝茶者容易有貧血的現象。若想要喝茶或咖啡者,應等飯後1-2小時再喝茶或咖啡。

3. 高鈣食品:高濃度的鈣質會降低鐵質的吸收率,應盡量避免高鐵高鈣食品一起服用,補充鐵質也不要與鈣片一起服用。主要是由於降低胃酸對鐵質的溶解度。適量的鈣(如半杯牛奶或飲食中適量的起司、優格)有利於鐵的吸收,但大量的鈣(例如鈣片)則有相反的作用。

4.制酸劑:若因胃部問題(如胃酸分泌過多)而服用制酸劑(為鹼性物質),使得胃酸分泌減少後,則鐵質的吸收率也會下降。

補鐵早餐菜單:韓式豬血糕綜合堅果粉、荷包蛋、機能性飲品。

  • 食材:豬血糕、綜合堅果、香菜、雞蛋
  • 調味料:醬油、韓式辣醬

做法:

  1. 豬血糕加醬油及水(醬油:水=1:1),蒸15分鐘。
  2. 綜合堅果用調理機打碎,豬血糕淋上少量韓式辣醬,再撒上綜合堅果粉及香菜。
  3. 以橄欖油煎荷包蛋。
薛曉晶營養師 補鐵策略2 哪些食物讓補鐵的效率變差呢、早餐

補鐵午餐菜單:牛肉咖哩佐彩椒、洋蔥、花椰菜飯、歐姆蛋、生菜沙拉佐檸檬油醋醬。

  • 食材:牛里肌肉片、紅黃甜椒、洋蔥、洋菇、咖哩塊、花椰菜米、糙米、雞蛋、牛奶

做法:

  1. 將咖哩塊用熱水溶開,加入洋蔥燉煮30分鐘,起鍋前加熱至滾後,將紅甜椒、牛里肌肉片煮熟,即可
  2. 花椰菜糙米飯,花椰菜米:糙米=1:1
  3. 雞蛋:鮮奶=2:1,攪拌均勻後煎成蛋包,放在花椰菜米飯上
  4. 將牛肉咖哩放在盤子周圍
  5. 檸檬油醋醬:特級初榨橄欖油2:紅酒醋1:檸檬汁1,攪拌均勻即可

薛曉晶營養師 補鐵策略2 哪些食物讓補鐵的效率變差呢、午餐

補鐵晚餐菜單:彩椒牛柳、炒萵苣、花椰菜糙米飯、草莓、藍莓

  • 食材:牛肉、紅黃甜椒、洋蔥、萵苣、蒜頭、辣椒
  • 醃料:醬油
  • 調味料:鹽

做法:

  1. 辣椒、蒜頭、洋蔥爆香後,加入牛肉絲,炒半熟後加入紅黃甜椒,炒至牛肉全熟即可。
  2. 辣椒、蒜頭爆香後,加入萵苣炒熟。
  3. 花椰菜米:糙米=1:1。
  4. 分析備註:豬血糕1包300g,分切厚度約0.8~1公分,共計10片,照片上為4片,約75g。

薛曉晶營養師 補鐵策略2 哪些食物讓補鐵的效率變差呢、晚餐

作者介紹:薛曉晶營養師。學歷&證照:中國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糖尿病衛教師、腎臟病位教師、心血管疾病衛教師、HACCP餐飲系統管理。專長:婦幼營養、疾病營養、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菜單設計。現經營粉絲專頁: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提高飲食補鐵效率必看!蔬菜湯、咖啡…高鐵飲食別和7樣同時吃

毛豆蛋白質含量比雞蛋還高!炒蛋、搭酪梨⋯多學1招不怕脹氣!

$
0
0

台灣毛豆產量高,年產值達26億台幣,又常外銷,深受他國青睞,被譽為「台灣綠金」;甚至有營養師表示,毛豆營養超豐富,讓它有「植物之肉」美譽。不過,許多民眾吃毛豆會有脹氣感受,該怎麼辦?專家表示,煮毛豆時只要「1動作」就能減少脹氣發生,搭配春季盛產的台灣紅黎更是健康滿分。

「植物之肉」毛豆超營養!蛋白質、膳食纖維高

根據農委會資料,毛豆其實就是大豆、黑豆的一種,之所以顏色不一樣,主要是因成熟期的差別。成熟度80%時摘下的大豆就是毛豆,也可以說毛豆就是大豆的「小時候」。而它的營養超級豐富,富含胺基酸、膳食纖維、卵磷脂、大豆異黃酮、維生素B群及鈣、磷、鎂等礦物質。

營養師黃君聖(Sunny營養師)曾拍片說明,毛豆又有「植物之肉」之稱,可補充蛋白質、多種維生素、植化素與膳食纖維。每100g的毛豆,含有14.6g的蛋白質,比同等重量的雞蛋還高;膳食纖維則有6.4g;熱量僅有116大卡,吃起來有飽足感、熱量低。

毛豆莢、毛豆仁怎麼挑?觀察8要點新鮮又美味

毛豆怎麼挑最好?一般市售毛豆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仍帶有豆筴的新鮮毛豆筴,另一種則是已剝去豆筴的毛豆仁,該如何找到最新鮮的品項呢?

綜合農委會、日本蔬菜專家青髮鐵(暫譯)、營養師黃君聖的資料,選購毛豆時可觀察以下面向:

【新鮮毛豆筴】

  • 莢形闊大
  • 青翠不黃萎,豆筴兩端開始變色表示已不新鮮
  • 豆粒隆起越明顯越好
  • 豆筴絨毛豎立
  • 被蟲咬過的毛豆需去除避免變質

【新鮮毛豆仁】

  • 味道仍有「豆仔味」的品項較新鮮
  • 豆子上仍有一層透明膜、輕掐略有水感
  • 較乾、沒出水

毛豆料理撈「白色泡沫」減少脹氣發生!搭配臺灣藜食譜迸出新滋味

儘管毛豆營養,然而許多民眾吃了毛豆、黃豆後,常有脹氣等不適感受。這並不是錯覺,營養師夏子雯曾於臉書分享,黃豆含有「棉籽糖」,容易引起脹氣不適,由於毛豆就是黃豆小時候,當然也含有該物質。

幸好,毛豆的棉籽糖含量較少,用熱水煮沸時棉籽糖也容易溶出,此時只要將水面上的白色泡沫撈除後,就能減少脹氣發生。

而毛豆的吃法,除了燙熟豆筴、毛豆仁加點鹽與調味料直接食用外,還可以搭配雞蛋一起拌炒,作成「毛豆炒蛋」,或和酪梨、花椰菜等食材磨成「酪梨毛豆花椰菜泥」當點心。農糧署則提供了一項新穎又簡單的毛豆食譜,與春季正當季的「穀類紅寶石」臺灣藜搭配,更是色香味俱全,迸出春季涼拌新滋味:

  • 材料:毛豆80g、臺灣藜10g、油一大匙、鹽與黑胡椒適量

做法:

  1. 毛豆洗淨;臺灣藜用濾網輔助搓洗3次,洗去皂素。
  2. 以「水:臺灣藜 = 1:1.5」的比例將臺灣藜放入電鍋,外鍋加1杯水,電鍋跳後悶10分鐘即放涼備用。
  3. 滾水川燙毛豆約3分鐘。
  4. 加油熱鍋後,毛豆炒至亮綠色,加入臺灣藜炒勻,在下適量調味料即可,冷藏食用也很美味。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毛豆蛋白質含量比雞蛋還高!炒蛋、搭酪梨⋯多學1招不怕脹氣!

胃食道逆流竟因胃酸太少!醫揭消化不良4原因,這樣做告別脹氣胃痛

$
0
0

肚子痛、脹氣、不停打嗝!消化不良聽起來不像太嚴重的疾病,卻會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不適;其實,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停留在體內太久,也會對健康產生危害。相較於抽象的消化器官機能不足,韓國中醫師鄭世妍(정세연,音譯)表示:「消化不良是老化的前兆,許多疾病都是從這裡開始。」而常見的消化不良其實有四大因素,想要緩解就必須確實對症下藥。

鄭醫師表示,當消化機能無法確實進行,食物留在體內的時間就會增加,由於人體並不是像冰箱一樣,而是具有溫度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食物也會開始腐敗、變質:「當食物開始腐敗,就會產生毒素與氣體,當這些物質來到腸胃,就會攻擊腸胃的粘膜細胞。」當粘膜細胞受到破壞,阻擋毒素的功能就會下降,讓人體更容易吸收這些有害物質,進而引發各種過敏、發炎等疾病。鄭醫師建議,或許可以從以下四種常見消化不良的原因,尋求對應解方。

消化不良因素1:消化酵素不足

所謂酵素,指的是讓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能夠確實進行的「觸媒」,當人體需要消化食物時,則會需要「消化酵素」來幫助進行分解。舉例來說,像是口腔中能夠幫助分解碳水化合物的澱粉酶(amylase)、胃臟中可以分解蛋白質的蛋白酶(proteases),還有小腸與胰臟中可以分解脂肪的脂肪酶(Lipase),都是人體中代表性的消化酵素。

「問題是,人體內的消化酵素會因為年齡增長而減少。」鄭醫師解釋,以澱粉酶來說,70歲的人分泌量的量只有20歲的1/30;脂肪酶的部分,分泌量則會從30歲開始下降,整體會減少約55%:「這也是為什麼年長者會明顯感覺到消化力下降,但就算是年輕人,也會因為壓力大、攝取加工食品、速食等生活習慣,導致消化酵素的分泌量下降。」

若是想要避免消化酵素分泌量減少,鄭醫師建議應該以攝取天然的食物為主,加上酵素容易受到高溫破壞,相較於一定要煮熟的肉類、穀物及海鮮,更要注重於每天都攝取新鮮蔬菜水果。

消化不良因素2:胃酸不足

除了消化酵素的分泌會因為年齡增加而減少,胃酸也會有同樣的狀況,尤其是經常因為胃食道逆流而服用「胃酸抑制劑」的民眾,也會容易有胃酸不足的問題。一般會認為「火燒心」是因為胃酸分泌過量,鄭醫師表示,其實胃酸不足也會導致同樣的症狀:「當攝取食物卻沒有足夠胃酸來分解,在食物沒有完全被消化的情況下,位在胃臟下方的括約肌就不會打開,這些滯留在胃臟內的食物腐敗後會產生氣體,向上產生壓力促使上方的括約肌打開,進而導致胃食道逆流。」

除了藉由就醫檢查來區分自己是胃酸過多還是胃酸不足,鄭醫師也建議,可以觀察症狀出現的時機來判斷:「胃酸過多導致胃食道逆流的情況,通常會出現在空腹時,並且會在攝取完食物後獲得緩解,通常不會因為有吃肉才消化不良;相反的,胃酸不足多是在吃完食物才會不舒服,並且不會因為飲食攝取而緩解,還會在吃肉後更加惡化。」

想解決因胃酸不足導致的消化不良,韓國內科醫師鄭文基(정문기,音譯)表示,在吃飯時要充分咀嚼,幫助刺激胃酸分泌;飯前、飯後一小時內及吃飯過程中不喝水,避免導致胃酸被稀釋;在飯前攝取柳橙汁或醋,都能夠幫助改善症狀。

消化不良因素3:胃部肌肉弱化

由於胃部的運作會影響食慾,這樣的情況通常會伴隨食欲低落,或者是因為胃部肌肉彈性下降,在暴飲暴食之後被撐開且無法恢復原狀導致胃輕癱(gastroparesis),也就是有些人所說的「胃下垂」。

相對於身體四肢的肌肉,可以透過運動來鍛鍊、恢復彈性,胃臟的肌肉並沒有辦法被控制,因此鄭醫師表示,必須要透過生活習慣來改善!首先就是不要暴飲暴食,否則會導致已經鬆弛的肌肉又再被拉開,所以一定要避免不規律且突然的大量飲食攝取。另外,我們雖然沒辦法訓練胃臟肌肉,但可以藉由腹部核心肌群訓練,也能夠達到改善的效果:「例如躺下來抬起腳,讓腳像踩腳踏車一樣懸空轉動,很適合用來改善因為胃部肌肉無力導致的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因素4: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系統是讓人體的五臟六腑能夠自行正常運作的關鍵,尤其是儀器檢查不出來,但當承受壓力時,就會出現的消化不良症狀,平常也容易緊張、對事物感覺敏感的人,就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受害者。

「所謂自律神經可以分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而兩者的平衡才能讓身體正常運作。」鄭醫師表示,交感神經是在集中精神工作時,或者是壓力比較大的時候會變得亢奮,而副交感神經則是在恢復、休息的時候比較活躍:「當交感神經亢奮時,口中的唾液分泌量會下降,腸胃的消化液分泌也會減少,當壓力過大,交感神經長時間處於亢奮狀態,就會導致消化不良出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藥物可以暫時性地緩解,但鄭醫師認為仍必須解決自律神經的根本問題,才能避免消化不良症狀反覆出現。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胃食道逆流竟因胃酸太少!醫揭消化不良4原因,這樣做告別脹氣胃痛

《瘋神無雙》山豬38歲猝逝死因曝!曾心肌梗塞等6病纏身、一晚「斷氣19次」

$
0
0

因模仿「蛋黃哥」在《瘋神無雙》走紅的藝人山豬(陳俊甫)今早(15日)驚傳猝逝,享年38歲,突然離世讓各界友人震驚不已,《三立新聞網》採訪山豬父親證實:「他(山豬)是休克,跟之前身體不好都有關係,就讓他好好地走吧,我們不會幫他辦告別式。」

稍早家屬也發表聲明證實噩耗,山豬上週感冒未癒,入院治療診斷出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聲明中提到,山豬看待生死非常豁達,先前病危之際就已將身後事交待給親友,「身在演藝圈工作,讓他能夠發揮自己所長,帶給人歡笑,就是他賦予自己這項職業最大的意義,請觀眾朋友記得他帶來的歡樂,同時也希望媒體朋友能給家人多一些空間,讓家人能夠平靜圓滿。」

《瘋神無雙》山豬38歲猝逝!曾罹紅斑性狼瘡、心肌梗塞...曝一晚「斷氣19次」

24歲時,山豬因突然掉髮而檢查出紅斑性狼瘡,也發現腦部被病毒攻擊,不僅容易跌倒、上下樓梯也出現困難,症狀就像中風一樣!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因為免疫系統無法區分自己或外來細胞而攻擊自己,造成全身器官組織發炎,從皮膚、關節、血液、神經系統都無一倖免,治療需要長期抗戰。

過去他曾心肌梗塞發作,做了心導管手術,某次又誤食東西導致敗血症,反覆高燒、退燒住院一個月,醫院甚至發出病危通知,當時山豬還向母親交代過遺言:「如果出了問題,戶頭的錢拿去用,留一點錢辦我的喪事,其他的錢拿去過生活。」

一路以來,山豬經歷過紅斑性狼瘡、心肌梗塞、高血壓、胃食道逆流、敗血症,後來還檢查出睡眠呼吸中止症!今年初山豬和搭檔逸祥(黃逸祥)參加黃國倫夫婦舉辦的感恩餐會,透露自己在睡眠檢查中意外發現血液氧氣不足「一個晚上會斷氣19次」,本身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山豬,多年來固定吃藥、回診來控制,沒想到某次流感自行停藥,導致流感病毒入侵腦部、行動變得緩慢,最後得請人攙扶才能順利完成拍戲工作。

感冒變肺炎奪命!出現「5跡象」最好就醫檢查

當身體免疫力出現問題,即便是感冒,也可能出現致命的併發症,例如A型流感易併發成嚴重肺炎、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造成死亡。

講到這裡大家難免擔心:「感冒如果治不好,是不是就會變肺炎?」對此疾管署澄清,當感冒症狀持續惡化時,確實可能演變為肺炎,但並不能說感冒治不好就會變成肺炎!肺炎的成因可能是細菌或病毒直接侵犯肺部、或者漸進式由上呼吸道感染後接著入侵到肺部。一般感冒很少會高燒超過4~5天,需要觀察整體症狀來判斷,不要自己嚇自己。

至於出現什麼症狀,要開始懷疑可能是肺炎?普通感冒多半1~2週左右好轉,如果症狀持續太久,就要提高警覺。台北榮總醫院網站衛教資料指出,除了持續咳嗽不癒,若開始發燒、痰量增加且顏色變黃綠色、鐵銹色,或是帶血絲濃痰,呼吸會喘或胸痛,建議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肺炎感染。


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達40%!醫師解析3可能因子!高危險群一次看

肺炎細菌感染引起的敗血性休克,屬於醫療急症。依照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文章說明,敗血性休克病情可能在數小時至數日內快速惡化,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即便目前醫藥發達,敗血性休克死亡率仍高達30~40%!因此,家中有抵抗力不佳的族群務必留意,一旦出現血壓、呼吸、心跳等生命徵象不穩定,或是尿少、意識不清、發紺等器官衰竭現象,應立即掛急診。

有什麼方式能避免病情嚴重至此?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在臉書 發文指出,現代在抗生素廣泛使用下,因所謂敗血性休克死亡的比例已經很低,通常還會發生敗血症的情況有3個:

  1. 抗生素來不及給到位,太慢了
  2. 產毒性病原體事先有毒素,迅雷不及掩耳
  3. 病毒複製自己控制不住,戰場開太大

而現今大多數人屬於第3項,也就是戰場太大,導致被免疫反應給擊沉。他解釋,就算是肺炎,這些發炎也是局部的,「但是免疫力不好,或是你對這一支剛好不熟悉,你丟出全部的身家都無法好好控制病毒的複製,那戰場就開大了!」

姜冠宇醫師表示,呼吸道、消化道傳染的病毒,雖然來去如風、一兩週後消失匿跡,但在複製最囂張時,對於代謝症候群或慢性病族群、免疫不成熟的小孩、免疫衰退的老人來說,他們都容易「無法控制戰場」。因此,保持身心健康、建立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控制慢性病、代謝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提早報到,能讓身體有天對付病毒時,不容易擊沉自己。

以下族群特別應該小心防範。根據衛福部豐原醫院衛教資料,65歲以上、孕婦、BMI≧30之肥胖者、18歲以下需長期接受阿斯匹靈治療者、以及有慢性肺病(含氣喘)、心血管疾病、腎臟、肝臟、神經、血液或代謝疾病(含糖尿病)、免疫不全的人等,都屬於高危險族群,感染後容易導致併發症、提升死亡風險。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瘋神無雙》山豬38歲猝逝死因曝!曾心肌梗塞等6病纏身、一晚「斷氣19次」

電費漲,不想太早開冷氣!台電揭「4招電風扇省電吹法」超降溫又省錢

$
0
0

4月起全面調漲電價,調漲後平均電價為3.4518元。還沒真正進入夏天,最近部分縣市氣溫已經飆破36度,就連北部也有30度以上的高溫,很多人這時候陷入猶豫,因為只吹電風扇還是熱、又不想四月就開冷氣降溫,更擔心電價調漲後對荷包衝擊加大。對此,不妨參考台電分享的4個方法,吹電風扇也可以清涼又省電,搭配簡單的居家降溫術,舒適又能省電省荷包。(編輯推薦: 水電費過期去哪繳?水電費帳單不見怎麼辦?3解法教你超商補單、線上補繳超簡單

電風扇怎麼越吹越涼?台電4秘訣又涼又省電

台灣電力公司於臉書粉專說明,沒開冷氣只吹電風扇時,其實有4招能讓電風扇吹起來又涼又省電。

  1. 打開窗戶:電風扇沒有改變溫度的功能,只能把身體表面的熱帶走,讓人覺得涼爽,因此當打開窗戶、促進循環、增加空氣對流,就能讓電風扇吹起來更涼。就體感溫度來說,開窗、不開窗差異很大。

  2. 使用弱風、低速風

  3. 用定時開關功能:就算再怎麼省電,耗電量還是與使用的時間相關。

  4. 選購DC直流電的電風扇:優點是功率較小比較省電,而且通常也比較安靜,馬達主要是用電路板控制轉速,所以可調整風速大小、段數較多,依照個人喜好挑選舒適的風量

就以打開窗戶來說,在室外比室內更熱的情況下,開窗反而會擔心室內變熱,此時不妨留意電風扇擺放位置。綜合日本生活家事達人屋比久真弓、生活情報網站《Wow! magazine》資料,室外比較涼快時,電風扇可以放在窗前、朝向室內吹風,搭配開窗加速空氣對流;室內比較涼快時,電風扇則反而要面窗、朝向室外吹風,如此一來可以加速室內排熱。


不只電風扇!多學4招居家降溫術,降溫又不耗電

除了使用電風扇外,還有其他省電降溫法!台電粉專表示,由於家中白天室內溫度上升,一大部分原因是輻射熱從窗戶進入室內,此時重點在於阻擋輻射熱,只要拉上窗簾、在玻璃上貼隔熱貼,做好隔熱措施,能讓室內溫度下降3~5度。

當然,出門前一定要關燈、關電源,除了最直接省電,也因為這些正默默運作的電腦、電視、充電中的手機等電器用品,其實也都會成為室內的熱能來源;若還是受不了家中高溫,用濕拖把拖地,降低地板溫度,也能協助降低室溫喔!

  1. 白天出門前拉窗簾
  2. 玻璃窗貼隔熱貼
  3. 出門前關燈、關電源
  4. 拖地讓地板降溫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電費漲,不想太早開冷氣!台電揭「4招電風扇省電吹法」超降溫又省錢

染髮怕致癌?譚敦慈也染髮!這樣挑髮色、染後多吃2食物加速排毒

$
0
0

過去很多傳言都說常染頭髮的人容易得癌症,染髮到底會不會致癌?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將染髮劑歸為第3級致癌物,代表意義是「目前尚無足夠的動物、人體實證資料,能據以分類該物質是否為人類致癌物」,至於衛福部則表示,只要選擇適當的染髮劑、染髮方式,其實不需過度擔心。

簡單來說,染髮與癌症的關係還有待商榷,無需自己嚇自己,其實被封為「防毒教母」的護理師譚敦慈就分享,她平時也會染髮,只要確保頭皮沒有傷口、不會過敏,掌握正確染髮的訣竅,染完多喝水、多吃2食物,也可以幫助排毒!

譚敦慈也染髮!公開染髮7訣竅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日前也於談話性節目《小宇宙大爆發》分享,民眾常常在喝熱湯、熱茶「反而比染頭髮毒!」攝氏65度以上的熱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2A級致癌物(極可能致癌),和它相比,染髮不需過度擔心。事實上,譚敦慈本人40歲時就長出白頭髮,如今的一頭黑髮也是染出來的。

她表示,染髮劑會挑選有廠牌、經檢驗認可,有取得未符部字號的商品,如「衛署妝製字第XXX號」、「衛署妝輸字第XXX號」等,並戴上手套再染,以下整理譚敦慈分享正確染髮的7步驟!

  1. 48小時前做皮膚過敏測試:混和染髮劑的1、2劑,少量塗在手腕、耳朵後等部位,觀察皮膚有無刺激、過敏反應。

  2. 留意傷口:染髮時頭皮不能有傷口。

  3. 染髮前2天不要洗頭:讓頭皮自然分泌油脂,有保護作用。

  4. 染髮劑別挑太深:應挑選比自然髮色淺一色號、低一個色階;顏色較深的染髮劑,含有重金屬的風險較高。

  5. 染髮、燙髮最好距離20天以上:食藥署曾說明,燙髮是使用燙髮劑將毛鱗片打開使其改變結構;染髮是使用染髮劑達到氧化作用,讓頭髮變色,不建議同時進行,建議至少間隔1星期。

  6. 補染代替全染:染髮不必整頭染,補染近髮根處、新冒出白髮部位就好,且要按染髮劑的使用說明書。例如,說明書表示染髮劑只要停留15分鐘,15分鐘後就一定要洗掉。

  7. 確實沖洗乾淨:先用水沖,再用指腹去揉頭皮洗乾淨,切記不要用指甲抓,避免頭皮受傷,最後再用洗髮精洗淨。


染髮如何減少有害物質?譚敦慈提醒:染後2食物多吃助排毒

譚敦慈說明,雖然染髮不一定會致癌,但仍不鼓勵「今天是黃色、明天是紅色、大後天是綠色」的染髮方式,要留意染髮間隔時間。食藥署建議,染髮與染髮之間則最好間隔3個月以上。譚敦慈也提醒,染髮後可以多喝水、多吃蔬果、多吃高膳食纖維的燕麥或五穀雜糧等食材,幫助排毒。

此外,譚敦慈透露,已故腎臟科醫師林杰樑曾表示,洗腎病人也要正常生活,先染完髮再來洗腎,也可以減少身體中的有害物質,因此並非不能染髮,只要遵守說明書指示,並透過正確的染髮方式,也能安心又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染髮後確實會因皮膚受刺激而產生不適症狀,食藥署提醒,以下族群並不適合染髮,或建議染髮前先諮詢專業醫師,才能確保安全:

  • 曾因使用染髮劑引發過敏反應
  • 經皮膚過敏試驗後有異常情形
  • 頭、頸臉部有腫脹受傷或皮膚疾病
  • 頭皮或皮膚呈現過敏、發炎狀態
  • 有其他身體情況如患病後恢復期間、生理期、懷孕期間
  • 頭皮本身已有泛紅、搔癢等症狀,不妨在染髮前先諮詢皮膚科醫師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染髮怕致癌?譚敦慈也染髮!這樣挑髮色、染後多吃2食物加速排毒

陳子強愛滷肉飯、血液洗出半包油!專家點3美食害血太油:降血脂特餐快筆記

$
0
0

明華園出身的48歲男星陳子強習武、歌仔戲多年,始終維持健壯的標準身材,他近日談論健康狀況,透露自己曾一餐吃5碗滷肉飯,飲食不節制吃出高血脂,日前做血液淨化時竟洗出半包油!營養師李婉萍則分析,3大國民美食特別容易讓血脂狂飆,她分享私房降血脂早餐吃法,聰明清血管、降低心臟負擔!

陳子強一餐吃5碗滷肉飯,血液淨化洗出半包油!

別以為高血脂只有肥胖、過重才有!陳子強2023年曾半夜胸悶喘不過氣,急診卻又查不出病因,最近陳子強在健康節目《聚焦2.0》上透露,雖然身材維持不錯,但自己愛吃宵夜、很喜歡吃滷肉飯,再加上吃東西快、常「不知道飽」,有時一連吃了5碗不知節制,身體已經出現高血脂問題。日前他做了血液淨化,竟超乎預期洗出了「半包油」,甚至出現半霧狀的懸浮沉澱物!醫師也提醒陳子強要注意飲食,否則若繼續惡化,之後可能有血栓、甚至會中風!

國民美食滷肉飯讓人難以抗拒,營養師李婉萍也分享相似案例,曾有一名48歲健身教練突發心肌梗塞差點喪命,檢查發現膽固醇竟超過800 mg/dl、三酸甘油脂高達1000 mg/dl,比正常人高了5~6倍,探究原因竟也是平時愛吃滷肉飯惹禍。她強調,別以為有運動就代表健康,實際上不完全劃上等號,「運動與飲食要一起搭配,兩者密不可分!」

不油炸也出事!3大國民美食恐害血脂狂飆

血中的油會這麼多,問題不一定是吃太油!營養師李婉萍點名,造成高血脂的罪魁禍首,主要原因是因為精製澱粉攝取過量!例如我們每天吃的白飯、白麵條,手搖飲料中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對血脂的影響一點都不輸給肉和油炸物。因為這些糖分會促使血糖快速上升,胰島素大量分泌下,導致血液中的血糖轉換為血脂。

而「滷肉飯、炒麵、咖哩飯」這3大親民美食,因為很容易吃進過量的白飯和白麵條,特別容易成為推手!如果不想吃出高血脂,一定要控制攝取量。


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高血脂除導致心臟疾病外,也與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當高血脂引起動脈硬化發生在腦部,就形成腦梗塞;發生在腎臟血管恐引起腎衰竭;發生在心臟冠狀動脈則可能讓心肌缺氧,不可不慎。

酪梨好油反而有助降血脂!營養師私房早餐吃法一次滿足

李婉萍營養師在節目中不藏私推薦了最愛的降血脂食材——「酪梨」。她表示,血液中已經滿滿的油脂,此時更要想辦法攝取好油,讓血液中不會那麼容易囤積壞油,而酪梨便是攝取好油的優質選擇。

李婉萍營養師分享「酪梨莎莎醬」食譜:

  • 食材:酪梨2顆、番茄半顆、洋蔥1/4顆切丁、檸檬汁半顆檸檬份、鹽巴、辣椒。

  • 做法:酪梨搗成泥,加入所有食材攪拌均勻即可。

  • 小訣竅1:檸檬汁主要功用除了增添風味外,也能讓酪梨醬不會變色。

  • 小訣竅2:早餐時在吐司上塗上酪梨莎莎醬並搭配荷包蛋,即能一次攝取澱粉、蛋白質、油脂,營養又均衡。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陳子強愛滷肉飯、血液洗出半包油!專家點3美食害血太油:降血脂特餐快筆記

五味子功效補腎回春、潤肺止咳!3道五味子食譜還能增肌健骨

$
0
0

五味子是生活中常見的中藥食材,許多民眾也知道它具有預防感冒、止咳,緩解口腔乾燥症的效果,並且會在家中用來泡茶喝。不過五味子的藥效其實比想像中還要多樣,就連能夠搭配的食譜也遠不止於泡茶,其中韓國中醫師朴美京(박미경,音譯)也建議民眾,可以嘗試以下三種方式,藉由搭配不同的食材,來增強五味子的功效。

五味子功效:潤肺、回春、補肝腎

「在五味子含有的五種味道中,『酸味』是最明顯的。」朴醫師解釋,五味子的酸能夠刺激唾液分泌,甚至還被認為具有「潤肺」的效果:「此外,它還能補強肝臟與腎臟的機能,在中醫認為這兩個臟器主管肌肉與骨骼,用現代的觀點也就是具有『回春』的效果,並且與賀爾蒙分泌有關。」因此,除了經常被用來作為延緩更年期症候群的藥材,五味子對於年長者而言,還有幫助防止骨質、肌肉流失的效果。

《中藥材與漢方藥圖鑑事典》書中則提到,五味子中的甜味與酸味來自果皮、果肉,其核仁有辛、苦二味,整體則有鹹味。而其中最為明顯的酸味,與收斂作用有關,可以收斂咳嗽上逆的氣,改善慢性下痢、盜汗自汗、施進等,幫助外洩氣血留在體內,並安定心神。

那麼該怎麼攝取到五味子中的療效?或者它適合搭配哪些食材?

五味子茶以外,專家推薦的五味子食譜

五味子食譜1:五味子茶

泡茶大概是五味子最廣為人知的食譜,不論是在運動前後,或者是飯前、飯後,都適合用來幫助補充水分。只要把五味子乾放在茶包袋中,塞進水瓶並且裝滿水後,放在冰箱一天,等到液體顏色呈現紅色就表示完成。除了直接喝之外,朴醫師也建議可以搭配蜂蜜,風味也會更佳。

五味子食譜2:五味子拿鐵

儘管五味子本身就有增強肌肉與骨骼的效果,若是搭配牛奶,更能夠補充蛋白質與鈣質,讓效果倍增。朴醫師建議,可以用200毫升的牛奶,搭配大約3~5大匙的五味子果醋,攪拌之後可以再放上幾顆五味子乾點綴,就可以製成味道有點像是草莓牛奶的五味子拿鐵。

朴醫師特別推薦消化能力減退的年長者飲用五味子拿鐵;此外運動前後也可以透過五味子消除肌肉疲勞,並以牛奶補充肌肉生成所需的蛋白質。

五味子食譜3:五味子炒小魚乾

特別是想要補鈣的民眾,只要把大約50克的小魚乾放到鍋子炒過拿出,接著將食用油、辣椒醬、五味子醋、料理用糖漿以「3:1:2:2」的比例倒入鍋中炒醬汁後,再放入剛剛炒過的小魚乾混拌炒,最後起鍋前再倒入一點香油就大功告成。除了能夠幫助鈣質吸收,五味子的酸味還能夠適時去除小魚乾可能有的腥味。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五味子功效補腎回春、潤肺止咳!3道五味子食譜還能增肌健骨

減肥都沒瘦?型男醫師4步驟「降低體重設定點」瘦一輩子!1運動竟反效果

$
0
0

減重辛苦好一陣子,為什麼就是瘦不下來?可能是「體重設定點」的問題!營養師孫語霙曾撰文說明,每個人身體認定的理想體重都不一樣,而當身體認定的理想體重比較重,要減重就會比較難。減重醫師指出,其實透過4個方法,就可以自己調降體重設定點,其中竟然包含多睡覺休息、以及選擇對的食物,你也能越吃越瘦!

總是減重失敗?3個原因導致體重設定點變高,當然瘦不了

想瘦身一定要先搞懂「體重設定點」的意義和原理!人體為了生存需求,會採取各種調節模式,來維持體重恆定,就像維持體溫一樣,身體也會想要維持一個體重,這就稱為體重設定點。但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減重專家蕭捷健醫師在Youtube影片中解釋,人體為了維持體重設定點,會分泌瘦體素、胰島素等荷爾蒙,調整新陳代謝、維持體重的平衡。不過,體重設定點會因為3個原因而變高,難怪再怎麼努力減重都以失敗收場!

  • 餓肚子:人體的賀爾蒙可以調控食慾與飽足感,如果我們常常挨餓,身體深怕會餓死,就會調高體重設定點,同時分泌荷爾蒙,讓食慾大爆發、把挨餓降下來的體重拉回原本的樣子。

  • 沒睡飽:褪黑激素在代謝上扮演重要角色,能降低身體壓力、提高飽足感。當睡眠狀況不佳導致褪黑激素無法正常分泌,就會升高體重設定點。

  • 壓力大:遠古時代年輕人離開部落,下一餐無著落時,身體會需要儲存更多的能量以備不時之需,此時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便會發揮功效,讓人更容易吸收、儲存熱量;在現代社會來看,壓力大時總會不知不覺變胖,就是這樣的原因造成。


如何降低體重設定點?減重醫師透露4個步驟,瘦身不復胖

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不挨餓、適當紓解壓力大、睡好睡飽,才能避免體重設定點變高。另一方面,蕭捷健醫師也在影片中分析「降低體重設定點」的4大步驟,幫助你順利瘦身!

  1. 吃對食物:

    • 多吃高蛋白、高膳食纖維,盡量不要讓自己感到飢餓。減重時,建議每天攝取每kg體重1.5~2倍g數的蛋白質(以70kg民眾為例,約為105~140g),以避免肌肉流失。

    • 盡量少吃食用糖、精緻澱粉製成的食品,避免胰島素促進身體吸收,提高體重設定點。

  2. 降低發炎反應:

    慢性發炎也造成生理壓力。平時可使用酪梨油、橄欖油的優質植物油料理;選擇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包括深海魚、堅果等;並盡量不要吃含有加工油品的食物避免發炎,如洋芋片、人造奶油等。

  3. 多睡、多休息:

    每天睡飽7小時,並盡量在相同時間上床休息。避免身體處於高壓力狀態,抓著能量不釋放,甚至導致飢餓荷爾蒙上升,讓人嘴饞吃不停,難以抵抗高油脂食物的誘惑。

  4. 鍛鍊肌肉:

    定期運動能減少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增加胰島素敏感度,有利於改變體重設定點。同時,肌肉比脂肪更能消耗熱量,當身體肌肉越多,基礎代謝率就越高。此外,在運動的日子也能多攝取一些熱量,讓身體進入增肌模式,有助身體適應新的體重,並使下一波的減重更為順利。建議每周運動2~3次,每次至少30分鐘。

    不過,有氧運動「過度」時反而會導致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升高,所以應避免長距離馬拉松、長泳等過久的耐力型運動,以免造成反效果。

蕭捷健醫師於臉書提醒,每周減去體重的1%即可,千萬別快速減重,以免身體以為正處於饑荒狀態,進入節能模式。在瘦下體重的10%時,也別忘了給身體一段休息時間,此時應攝取足夠維持體重平衡的熱量、健康澱粉(粗米、地瓜、原型燕麥等),讓身體適應新的體重,維持新的體重設定點,就可以健康地向下調整體重設定點,維持體重不復胖。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減肥都沒瘦?型男醫師4步驟「降低體重設定點」瘦一輩子!1運動竟反效果

60年手工麻糬名店出包,檢出防腐劑超標!苯甲酸危害有哪些?如何加速排毒?

$
0
0

近期食安風波不斷,南投草屯開業60年的人氣麻糬店「方愫馨草屯手工麻糬」,被檢出「苯甲酸」防腐劑超標,業者隨即發表聲明指出,由於米濕製品(如麻糬等)常溫下極易使微生物繁殖,政府食品法規允許限量添加苯甲酸,針對本次苯甲酸超出標準值,在年初得知檢驗結果後立即檢討、全力改善,目前添加物符合政府規範。

60年麻糬名店「防腐劑超標」!苯甲酸防腐劑超標危害有哪些?

如今60年手工麻糬老店也出包,不少網友說,除了對老品牌失望,原來連「手工製作」的點心都可能防腐劑超標。

根據食藥屬資料,目前台灣允許「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所核准使用之防腐劑有24種,均有其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而本次案例中的「苯甲酸類」(Benzoic Acid),可使用在可使用於糕餅、魚貝類乾製品、豆皮豆乾類及乾酪等。常見市售食品包括魚肉煉製品、花生醬、味噌、糖漬果實類、脫水水果等。

能防止細菌生長的苯甲酸,吃下肚會有什麼問題呢?綜合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社團法人中華食品安全協會資料,苯甲酸會在肝臟被轉化為馬尿酸,接著透過尿液排出體外,在9~15小時就會代謝完畢。由於代謝速度快,只要在合法、合理的劑量範圍內使用,沒有慢性毒性的疑慮。

至於怎樣算是合理的劑量範圍呢?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天苯甲酸攝入量上限為每kg體重0.005g,也就是60kg的人,一天吃進苯甲酸的量最好不超過0.3g;如果過量則要注意出現不適症狀,例如胃痛、噁心、嘔吐,甚至引發皮膚蕁麻疹、氣喘等過敏反應。而苯甲酸的成人急性中毒劑量為1~1.5 g/kg/day,亦即一天吃下約60~90g的量,可能造成中毒。

防腐劑等食品添加物難避免,營養師教5招提升代謝力

現代食品保存技術發達,防腐劑主要是為了防止食品或原料腐敗、變質,因而加入食品,抑制微生物繁殖,延長食品保存期,也降低細菌孳生帶來的食物中毒風險。根據食藥署介紹,食品中常見的防腐劑有下列五大類,用途也稍有不同。

  • 己二烯酸(Sorbic Acid)類:常用於肉製品、糖漬果實類、豆皮豆乾類及魚貝類乾製品等。

  • 苯甲酸(Benzoic Acid)類:可使用於糕餅、魚貝類乾製品、豆皮豆乾類及乾酪等。

  • 去水醋酸(Dehydroacetic Acid)類:限用於乾酪、乳酪、奶油及人造奶油等。

  • 對羥基苯甲酸酯類(p-hydroxybenzoic acid ester):限用於豆皮豆乾類、醬油、醋、不含碳酸的飲料、鮮果及果菜外皮等。

  • 丙酸(Propionic Acid)類:限用於麵包及糕餅類

不過,防腐劑多是人工合成,長期過量攝入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傷害,營養師張宜婷在臉書撰文指出,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雖有其必要性,但懂得調整體內代謝狀況,協助肝、腎分解這些吃下肚的化學物質,減少毒素累積、減輕身體負擔也很重要。除了盡量少吃含有添加物的加工食品外,還可以透過以下5點提升代謝能力!

  1. 多喝水:每日喝2000ml以上的開水,促進身體代謝。

  2. 充足睡眠:每日睡眠6~8小時,減少肝臟的負擔。

  3. 培養運動習慣:透過皮膚流汗的方式幫助代謝。

  4. 選擇天然食品:少吃加工食品。

  5. 良好排便習慣:腸道正常排泄有助於維持健康。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60年手工麻糬名店出包,檢出防腐劑超標!苯甲酸危害有哪些?如何加速排毒?

你習慣喝湯「飯前喝還是飯後喝?」醫警告:喝錯恐增癌風險

$
0
0

每個國家喝湯的習慣都不太一樣,例如台灣人吃飯時,習慣飯後再來碗熱湯下肚;西方人通常將湯作為開胃的前菜;日本、韓國人則喜歡將湯加入飯中,製作成可口的茶泡飯、湯飯。有些人會疑惑,喝湯的順序會不會影響健康?每餐究竟應該先喝湯還是先吃飯?其實在餐前或餐後喝湯各有優缺,不過醫師提醒千萬別選擇「邊吃邊喝」,常這麼做很可能會引來胃病上身!

湯要飯前還是飯後喝?喝錯方法可能讓胃愈稱愈大!

你習慣飯前還是飯後喝湯?在不同的時機喝湯,各自會給身體帶來不同影響:

1. 飯前喝湯

許多醫師、專家都推薦減肥者先喝湯,降低胃部空腹感,避免因為飢餓而過度進食。營養師雷小玲在《健康2.0》節目中指出,飯前喝湯能先在肚子裡佔一點空間,減少正餐攝取的熱量,每餐約可減少100~200大卡。

此外,飯前喝湯有助於消化,中醫師陳建輝曾在臻觀中醫醫療體系的網站撰文指出,吃飯前先喝點湯,等於先給消化道加了「潤滑劑」,讓腸胃在正式運動前先暖身,使消化腺能分泌足夠消化液,有利消化、吸收食物營養,也能減少食道炎、胃炎發生的機會。

不過,飯前喝湯也需注意份量和湯品種類。雷小玲營養師提醒,喝湯的份量需控制在100~200 C.C.以內,大約一碗左右,一旦過量則可能會稀釋消化液,反而讓消化變差;種類則盡量選擇清湯,避免選擇熱量高的濃湯,濃湯中大量的油脂容易造成消化負擔。

此外,德芳保健藥妝的衛教資訊也指出,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患者胃酸分泌較少,飯前如果喝太多湯,容易沖淡胃液使病情加重;對於胃酸分泌過多者,喝太多湯水則可能使湯水混合胃酸上衝,引起火燒心、打嗝等不適症狀,也需減少喝湯。(編輯推薦: 中年如何不發福?一代名模陳淑麗7招減齡瑜伽,消化變好不會胖、腰痠背痛不來煩

2. 飯後喝湯

選擇飯後喝湯,則能藉由湯水沖刷,解除嘴巴裡的油膩。中國多名營養師組成的自媒體《爆炸營養食堂》也曾撰文說明,如果剛吃下的食物比較乾,且本身唾液分泌不足,適量喝湯有助於稀釋、攪拌食物,有益腸胃消化和吸收。

如果想要消水腫,中醫師林佩蓁在《常春月刊》的報導中建議,飯後20分鐘後可以喝一點無糖的熱紅豆湯,因為紅豆富含高鉀,具有利水、利脾的作用;此外,綠豆湯、薏仁湯、冬瓜茶、咖啡等也有利水作用,可以促進身體水分代謝。

不過,雷小玲營養師提醒,喜歡飯後喝湯的人,需要事先預留喝湯的空間,吃飯時約吃7、8分飽就好。如果正餐已經吃飽,再喝湯下肚,很可能會把胃撐大。


3. 邊吃邊喝

許多人喜歡將飯拌入湯中一起吃,但是邊吃飯邊喝湯卻是許多醫師眼中的大忌,啟新診所的衛教資訊提到,吃湯泡飯時,很容易沒有咀嚼就將湯飯直接吞入,使得食物無法和唾液中的酵素充分攪拌,無法得到初步消化;此外,湯水也會沖淡胃液,影響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就可能引發胃病。

林佩蓁中醫師舉例,日本、韓國人都很喜歡吃飯配湯,但是長期習慣這種沒有充分咀嚼飲食方式,會造成胃部負擔,如果以統計數據來看,日本、韓國罹患胃癌的人數比例都相對較高。

正確喝湯食材這樣選!煮對方式營養更加分

如果喝湯喝對方式,對於消化、減重都可以帶來幫助。不過,中國國家高級營養師劉萍萍在中國醫療醫療服務平台「春雨醫生」撰文指出,其實對於一般身體健康的人而言,比起飯前或飯後喝湯,更重要的是正確選擇湯品的種類及份量。想要煮出對健康有益的湯品,可以參考下列建議:

  1. 使用多種食材一起燉煮:啟新診所在衛教資訊中建議,煮湯時可以使用多樣食材。每種食材含有的營養素都不全面,因此可以混合植物性、動物性食物,不僅能增添湯品風味,也能使營養更全面。

  2. 控制水量、火侯:啟新診所也說明,煮湯時水量可以取食品重量的3倍,且將食物與冷水共同受熱,不要直接用熱水烹煮;葉菜類則等到起鍋前再放入,避免破壞維生素。至於熬煮高湯時,則應先用大火煮沸,再以小火慢熬,將溫度維持在攝氏85~100度,讓食物中的蛋白質能夠溶出,湯頭也會更加鮮醇。

  3. 調味品要適量,熬湯時不放鹽:鹽巴等最後調味時再加入,不宜在熬湯時就加鹽,避免鹽巴的滲透作用影響食物的營養成分。煮湯時可適量放入香油、胡椒、蔥、薑、蒜等調味品,但不宜太多,以免影響湯頭本身的鮮味。

  4. 選用低脂的食材:營養師賴伊君在晨曦生活診所的網站指出,煮湯時可以多選擇低脂食材,例如雞胸肉、魚肉、海鮮、蛋或豆腐等,還能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取,提升身體代謝機能。

  5. 避免使用澱粉類蔬菜:許多人製作減肥蔬菜湯時,會錯將許多澱粉類食材當成蔬菜加入,賴伊君營養師舉例,像是南瓜、馬鈴薯、芋頭、地瓜、蓮藕等都含有大量澱粉,作為減肥食材很容易因為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而失敗,必須更注意澱粉量。

  6. 減重時建議喝、不要喝的湯:何沂霖營養師在個人臉書上,為大家列舉減重時可以喝以及應該避免的湯品。

    1. 減重時建議喝:青菜豆腐湯、番茄蛋花湯、紫菜湯等清湯;由發酵豆類製成的味噌湯;大骨熬煮的雞湯、排骨湯。

    2. 減重時應避免:加入許多奶油、澱粉的濃湯;經過勾芡的酸辣湯、羹湯;多種食材、長時間燉煮後的火鍋湯。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先吃飯還是先喝湯?醫揭「地雷習慣」錯了致胃炎!這3種湯還越喝越肥

皮膚紅疹大爆發,竟是甲狀腺作亂?5個徵兆分辨「蕁麻疹性血管炎」

$
0
0

發燒又起紅疹癢不停!蕁麻疹治療無效,竟是甲狀腺有問題

30歲小芳因發燒和全身持續5天又癢又紅的疹子,住家附近診所當蕁麻疹治療無效後,被轉診至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急診。皮膚科洪翊騰醫師診察發現,小芳身上多處的皮疹雖然像蕁麻疹,但是卻多了紫斑樣變化,同時也觀察到小芳還有甲狀腺腫大、呼吸急促和心搏過速的症狀。經抽血檢查發現居然有甲狀腺素過高和抗甲狀腺抗體,配合皮膚切片結果後診斷為甲狀腺亢進(葛瑞夫茲病)相關的蕁麻疹性血管炎。小芳住院之後由皮膚科與內分泌科醫師共同治療,甲狀腺功能漸趨穩定後康復出院,而且皮膚紅疹也消退,只有留下些許色素沉澱。

蕁麻疹性血管炎不是蕁麻疹!醫師詳解差異

洪翊騰醫師表示,蕁麻疹性血管炎和大家耳熟能詳的蕁麻疹其實為不同皮膚疾病。蕁麻疹儘管會在皮膚的不同部位反覆發作,但同一位置的風疹塊通常24小時內就會消失且不留下痕跡,臨床上則常伴有搔癢或燒灼感;然而蕁麻疹性血管炎因小血管壁發炎破壞,血管內的紅血球滲漏到血管外,因此造成紫斑樣的變化,同一位置皮疹不會在24小時內消退,且常在紅疹消退後會留下深色的發炎後色素沉澱,病人也較常抱怨有疼痛感。

洪翊騰醫師說,發生蕁麻疹性血管炎是因為免疫複合體引發第三型過敏反應造成血管發炎,和屬於第一型過敏反應(又稱為立即性過敏反應)的蕁麻疹不同。蕁麻疹性血管炎不同於蕁麻疹以抗組織胺為主要治療藥物,通常還是得在急性期使用口服和外用類固醇,嚴重或是治療頑抗的案例甚至需要免疫調節藥物。某些嚴重蕁麻疹性血管炎可能會有關節炎和腹痛的症狀,且常和其他疾病有相關性,例如: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感染疾病和甲狀腺疾病。

全身皮疹大發作 原來是甲狀腺有問題01

洪翊騰醫師表示,曾有相關研究指出,高達四成的蕁麻疹性血管炎病人被檢測出抗甲狀腺抗體,但後續仍需更多的研究予以證實其相關性。因此若只單純治療皮疹而沒有治療相關疾病,效果通常不好且可能造成後續併發症。當診斷出蕁麻疹性血管炎時,必須謹慎評估病患有無合併其它疾病或症候群,才能提供完整治療,讓病患順利恢復健康。

全身皮疹大發作 原來是甲狀腺有問題02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皮膚紅疹大爆發,竟是甲狀腺作亂?5個徵兆分辨「蕁麻疹性血管炎」

車上看書不只近視,還恐黃斑部病變!眼科醫:控近視防失明從1種活動做起

$
0
0

前陣子 補習班曝光2兄妹一天學習行程的新聞,引發了大眾對「虎爸虎媽」教養方式的討論。以眼科醫師的角度來看,在車上完成學校功課、高度用眼時間等,都會嚴重傷害孩子眼睛的健康,而按表操課全年無休,對孩童身心健康也不好。

沒有戶外活動、車上寫功課都是近視元凶!

從這位母親的行程看來,平日與假日從早到晚都是滿滿的用眼活動,孩子從事近距離的視覺活動,而且幾乎完全沒有戶外活動的時間,首先有問題的便是近視。

現在父母都很重視孩童眼睛度數問題,包括調整書桌上光線的亮度與角度、注意孩童閱讀的姿勢,重視戶外活動等,都是希望緩解孩子的近視或是防止近視再加深。醫學上的近視研究報告中可見,戶外活動的次數如果一週只有一次,與每周兩次以上來做比較,近視的風險有大幅的增加,更不用說完全沒有戶外活動。

行程裡提起小朋友要在車上完成學校的功課,這正是提高近視的風險的最大因素之一!晃動車上滑手機、做功課,絕對是傷眼的行為,想想如果是晃動的車子,讓孩童視覺的焦距一直在變動、不斷重新對焦,就會加重眼睛的負擔,使眼睛容易疲累,還有些人會頭暈噁心的現象,也會加速眼睛耗損及老化。

車上滑手機寫功課,當心黃斑部也受損!

除了近視風險以外,在車上過度用眼還會傷害眼睛黃斑部!眼睛的黃斑部看東西,需要有「固視」與「固焦」的作用,而在晃動的車廂中滑手機,「固視」與「固焦」能力都會受到影響。所謂「固視」與「固焦」的能力,是指眼睛在看到目標物能夠定焦隨之而動的能力,也是閱讀時不漏看字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很耗用眼力的,大家都以為閱讀是習以為常的事,其實是你的眼睛一直在幫大腦固定住每一個字。 

因此如果在抖動的車身中一直使用這項能力,不僅容易感到頭暈目眩,還會影響固視能力,尤其對於眼睛尚未成熟的孩童而言影響更是大,長久下來不僅看文章容易漏字,還可能會造成黃斑部病變。

基因+環境雙重影響視力!及早防失明從3個好習慣做起

不良的環境影響,引起近視風險比單一的基因影響還要更多,也就是基因與環境有加成作用。如果再不多加注意用眼習慣,近視的惡化會相當的可怕。

提醒各位家長,高度近視是造成失明最重大原因之一,多鼓勵小朋友從事戶外活動、減少近距用眼時間,養成正確用眼習慣,是最有成效的近視控制方法。

作者簡介:陳瑩山醫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專長: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雷射及手術等。 陳瑩山眼科醫師醫療網護眼達人陳瑩山醫師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車上看書不只近視,還恐黃斑部病變!眼科醫:控近視防失明從1種活動做起

她早餐吃蒸地瓜卻得脂肪肝!營養師指「養生3寶」藏陷阱:狂堆內臟脂肪

$
0
0

60歲婦人不吃甜食、常吃清蒸食物養生,沒想到竟也吃出脂肪肝,到底出了什麼差錯?營養師提醒,導致脂肪肝的兇手不一定是大魚大肉,以為很健康的食物吃錯了也會堆積內臟脂肪。另外,美國研究也發現,當體內維生素C太低,罹患脂肪肝風險會比較高。

60歲主婦早午餐吃蒸地瓜、南瓜、山藥!「養生3寶」為何吃出中度脂肪肝?

營養師李婉萍於健康節目《聚焦2.0》分享個案,一位60歲、體型不胖的家庭主婦,平時注重養生,常把「地瓜、南瓜、山藥」放進電鍋清蒸,作為早餐、午餐及下午點心,認為這樣的吃法簡單方便還很健康,吃了一段時間,沒想到養生效果還沒看見,先吃出了中度脂肪肝!

為什麼吃的這麼健康,脂肪肝還會找上門?營養師李婉萍分析,「地瓜、南瓜、山藥」都屬於澱粉類, 攝取過多的澱粉會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脂肪細胞,一旦堆積到內臟就容易形成脂肪肝!同時,早餐到午餐長期都以這三種食物為主,蛋白質攝取不足,身體也無法獲得充足的營養。

李婉萍提醒,再多麼健康的食物,都還是要營養均衡,才能吃得健康,疾病不上身。尤其,脂肪肝不痛不癢,卻是隱藏版健康殺手!肝膽腸胃科名醫張振榕曾接受《早安健康》專訪說明,脂肪肝患者罹糖尿病機率高5%,還會提升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與肝癌、食道癌、胃癌、乳癌、腎臟細胞癌發生風險相關。

美研究:維生素C含量低,脂肪肝風險提高!

除了留意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留意飲食均衡外,李婉萍營養師也分享,美國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C含量較低時,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也會比較高;換句話說,維生素C含量越高,有益於抑制脂肪肝發生機率。

研究人員針對維生素C與脂肪肝的關聯推測,這可能與受試者蔬菜水果吃太少、澱粉吃太多而營養不均衡有關。脂肪肝屬於一種發炎反應,蔬果中有多樣充足的植化素及大量維生素C,其抗氧化作用可以防止自由基傷害,帶來抗發炎效果,根據營養師高敏敏在粉專分享的資料,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果清單如下,不妨加入每日清單,幫身體補C!

  • 水果類:芭樂、奇異果、香吉士、草莓、荔枝、榴槤、柳橙、檸檬等。
  • 蔬菜類:彩椒、青花菜、香菜、花椰菜、苦瓜、球莖甘藍、芥藍菜、芥菜、菠菜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她早餐吃蒸地瓜卻得脂肪肝!營養師指「養生3寶」藏陷阱:狂堆內臟脂肪

尿尿會痛不只膀胱尿道炎、這種癌也會!排尿痛3大原因解析

$
0
0

「上廁所時覺得會痛,怎麼辦?」排尿時疼痛一定令人難受,韓國泌尿科醫師高致益(고제익,音譯)表示,尿道位在身體的內部,受傷的情況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除了發炎之外,騎腳踏車也可能導致尿道受傷,來看看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男女排尿痛的可能情況又有什麼不同?

「排尿痛」好難受!哪些情況可能導致尿尿會痛?

「尿尿時感覺到的痛覺也被稱為『排尿痛』,正常狀況下是不會有的。」高醫師解釋,通常只有在受到物理性的衝擊,或是細菌感染時,才會產生痛覺,「此外,過量的物理壓力、慢性血液供給不足,也會導致非細菌性的發炎出現、引發疼痛,而排尿痛也是同樣道理。」

尿尿會痛原因 1.騎腳踏車也可能導致尿道受傷

不論尿道或膀胱,都會因為物理撞擊、細菌感染,而導致疼痛,而這樣的痛覺有時會在排尿時出現,有的時候就算只是坐著也會覺得不舒服。

相對於外在身體容易受其他物體撞擊,高醫師表示,由於尿道在人體內部,導致尿道受傷的物理性衝擊並不常見。「比較常見的就是腳踏車坐墊,尤其是坐墊在過高的情況下,若突然遇到地面有明顯高低差,就會導致下體撞擊到坐墊,這時就會導致尿道受傷,甚至可能因此出現血尿。」高醫師解釋,這也是為什麼,現代有些腳踏車坐墊會在中間有空隙的原因:「有些產品會註明能夠保護前列腺,但其實更是預防尿道受傷。」

尿尿會痛原因2.細菌入侵導致發炎 男女排尿痛原因大不同

相對於物理衝擊,細菌入侵導致尿袋、前列腺或膀胱產生感染,同樣也會導致排尿痛。「以女性來說,經常會因為尿道感染導致膀胱炎;男性若是尿道感染,則會比較容易出現尿道炎或攝護腺發炎。」

高醫師解釋,這樣的差異主要是因為男女尿道的長度不同:「女性的尿道較短,大概只有3~4公分,一旦細菌入侵後,很快就會到達膀胱,導致發炎。」由於膀胱炎容易復發,韓國仁濟大學泌尿科醫師鄭海道(정해도,音譯)則建議女性,應該注意水分攝取、少憋尿,並且做好衛生管理來預防。

至於男性,除了尿道比較長外,在抵達膀胱前還有男性才會有的器官——「攝護腺」,因此發炎也通常會出現在這兩個地方。儘管機率比較低,高醫師表示,若是細菌沒有在前面被抑制,還是可能讓發炎向上蔓延,導致膀胱炎或腎盂腎炎;此外,排尿痛也是攝護腺癌的症狀之一。

「導致感染的細菌,可以簡單分成以性行為作為媒介,或者是非性行為媒介兩種。」如果是藉由性行為傳播的細菌,則會需要參與者共同進行治療,才能達到根治的效果。

就算不是細菌,高醫師警告,像是久坐、常憋尿及開車族,都會導致非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發炎的風險增加,進而產生排尿痛。

尿尿會痛原因3.尿路結石、帶狀皰疹 可能導致排尿不適甚至血尿

「同樣會導致排尿痛的,還有尿道結石。」高醫師解釋,儘管尿道結石導致的疼痛感通常不亞於生產,但若結石的體積不大,且沒有完全的堵塞尿道,也可能單純只出現排尿痛、殘尿感等症狀。在判斷上,高醫師表示,如果排尿痛伴隨單側的肋骨疼痛感,甚至是血尿的症狀,就有很高的機率是尿道結石導致。

如果是帶狀皰疹的患者,由於下體周圍會突然出現水泡,並且刺激尿道周圍的神經,同樣也可能出現排尿痛。由於排尿痛的原因多元,高醫師也提醒,一旦出現不適,還是會建議及早就醫找出病根,才能把握黃金時間進行診斷與治療。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尿尿會痛不只膀胱尿道炎、這種癌也會!排尿痛3大原因解析

孫藝珍旋風訪台!公開7招保養&健身菜單,10年來堅持這習慣養成仙女體態

$
0
0

42歲韓國演員孫藝珍曾演出《愛的迫降》等經典韓劇,深受觀眾喜愛。她出道25年首度訪台參加活動,亮麗容貌和絕佳膚況吸引大家目光。面對眾多稱讚,她羞澀表示:「我真的是一個平凡的人,聽到會覺得害羞」,並透露一到台灣就愛上這裡,未來有機會也想帶老公玄彬和小孩來台灣深度旅遊。

到底孫藝珍有哪些保養、維持體態的秘訣呢?孫藝珍認為,保持好心情、跟朋友見面、吃美食都是妙招,「感受到幸福的時候,就能讓外表保持活力跟青春」,並表示「很謝謝大家覺得我很漂亮、很仙女」,但由於年紀會越來越大,還是會盡力透過保養、持續運動,讓自己保持在最好的狀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손예진(@yejinhand)分享的貼文

孫藝珍保養祕訣1:產後瘦身營養均衡超健康

孫藝珍在和玄彬結婚後,於2022年底產下寶寶後,就低調休養身體,少於社群等公開平台更新自己的產後恢復狀態。直到2023年才首度露面,公開出席巴黎時裝周活動,此時她已恢復姣好身材、大長腿,令粉絲稱羨。

孫藝珍休養一段時間後,曾在IG分享附上健康餐點美食照片,也說未來會更積極分享更近況。從照片可見,她的飲食以各類原型蔬果為主,包括番茄、酪梨、藍莓與綠色蔬菜、芽菜,搭配荷包蛋、吐司,均衡攝取膳食纖維、蛋白質、澱粉,也難怪她產後能快速瘦身,並恢復仙女般的細嫩膚質!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손예진(@yejinhand)分享的貼文

孫藝珍保養祕訣2:堅持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一小時

始終維持姣好身材的孫藝珍,不管再忙都堅持維持運動習慣,每周最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40分鐘1小時,在家時還會透過有氧體操、呼拉圈、啞鈴訓練局部線條。


孫藝珍保養祕訣3:十年來堅持TRX訓練、擁有講師資格!

孫藝珍更擁有TRX(懸吊式阻抗訓練)講師資格,10年來不斷努力練習TRX與皮拉提斯,養成纖細腰身與結實肌肉!過去曾在影片分享她的TRX運動菜單,包括:深蹲、胸推、側弓箭步、橋式、棒式、登山跑等。

所謂的TRX起源於美國海豹部隊隊員訓練,透過腰帶、降落傘網組成訓練繩進行運動。TRX運動能配合身體姿勢、傾斜角度,調整運動強度;並透過懸吊的方式改變身體重心,訓練核心穩定;還可改善活動度、柔軟度,好處多多。

孫藝珍保養祕訣4:愛好皮拉提斯、禪柔運動,訓練體態、打開緊繃肌肉

此外,孫藝珍相當熱愛禪柔運動,曾上節目親自示範,透過禪柔運動牽引、提高脊椎、關節活動度!擁有禪柔器材認證的教師Hazel曾受媒體訪問說明,看似簡單又柔和的動作,實際上要用到全身力量,上至頭、頸,下至骨盆、腳趾都能充分活動伸展。能增強關節活動性、穩定度,與全身力量、協調能力,有改善骨盆不正、肩頸富貴包、調整腿型等功效。

孫藝珍保養祕訣5:溫毛巾敷臉+按摩打造精緻小臉

除了飲食和運動,孫藝珍對臉部肌膚的清潔保養也不馬虎,還有私房祕技——小臉按摩!她洗完臉後,會拿出溫熱毛巾熱敷臉部一分鐘,有助毛孔開啟、軟化角質,並讓肌膚清潔的徹底,帶走殘妝。不過皮膚科醫師張宜菁過去接受媒體訪問時提醒,酒糟皮膚、敏感肌等2類人較比較不適合蒸臉或熱敷,以免膚況變得更嚴重。

另外,擁有仙女般精緻小臉的孫藝珍,在每次擦完保養品後,也都會順勢按摩臉部,按摩部位包括蘋果肌、太陽穴、眼周等,加強拉提、消腫!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손예진(@yejinhand)分享的貼文


孫藝珍保養祕訣6:招牌「檸檬水洗臉法」(但別敷檸檬片以免黑色素沉澱)

孫藝珍最著名的保養秘訣,還有「檸檬水洗臉法」!她曾分享,自己會把檸檬片放在冰水10~15分鐘,在卸妝後以檸檬水清潔臉部,鎮靜洗臉後的肌膚。

不過這個方法不見得能適用所有人,尤其千萬不要直接拿檸檬片來敷臉唷!檸檬常與美白等功效聯想在一起,但直接用檸檬濕敷,不但無法美白,反而有可能讓肌膚更黑。皮膚科醫師蔡逸姍曾於臉書撰文解釋,檸檬含有光敏感物質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當肌膚接觸到高濃度檸檬汁,沒洗乾淨就曬到太陽,此時反而會造成黑色素沉澱。想嘗試檸檬的美肌功效,不妨直接喝檸檬汁,攝取能抗氧化的維生素C,對皮膚保養更好。

孫藝珍保養祕訣7:泡澡紓壓放鬆、消水腫促循環!

孫藝珍曾分享,由於雙腿容易水腫,有時太累的話四肢看起來更是會明顯腫脹,因此會定期泡半身浴,不僅有助加速新陳代謝、排汗,泡澡時加入有助舒緩的精油,還有紓壓功效,泡完澡相當舒服。

泡澡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消除浮腫和肌肉僵硬,且因為能提升體溫,有望提高能量代謝力。曾在產後瘦身20kg的日本瘦身顧問本島彩帆里也建議,可在泡澡時,邊「拉毛巾」,藉此活絡肩頸、伸展堅硬肌肉,更容易促進全身血液流動,打造易瘦體質喔!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孫藝珍旋風訪台!公開7招保養&健身菜單,10年來堅持這習慣養成仙女體態

「耳水不平衡」解決方法三選一?「20種珍貴中藥材配方」從根本溫和調養!

$
0
0

「耳水不平衡」突如其來頭暈、耳鳴,對生活品質有重大影響,若不尋求解決,可能導致不可逆聽力受損!目前尚無耳水不平衡的特效藥,「西醫」的解決方式是以「藥物、手術」來中止症狀;而「中醫」藥理則更重視根本上的體質調整,來預防病徵發生。大家可考量較適合自己身心狀況的耳水不平衡解決方式!

西醫:「舒緩症狀」為解決耳水不平衡的首要之務!

現代人壓力大,就連在舞台上光鮮亮麗的明星,受到耳水不平衡症狀發作影響,不得不暫時中斷表演並調整,並非少數個案 [1]。「耳水不平衡」其實是內耳液體分布不均,或液壓產生變化,導致平衡功能受影響。所謂的內耳液體,包含前庭淋巴液和耳螺內的外淋巴液,這些液體分布和壓力,對於人體大腦內的平衡系統功能的正常運作非常重要!

「耳水不平衡」在西醫的解決方式,通常是由醫師處方利尿劑,將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內,或以止暈、止嘔藥等,停止急性暈眩與嘔吐症狀的發作,主要在治標,相關的症狀可能隨時反覆發生。而中醫則注重治本,採用補腎氣、調理體虛的方式來滋養耳朵,舒緩症狀發生的機會,從根本解決耳水不平衡問題。

西醫:「注射手術」少數耳水不平衡重症治療!

少數嚴重耳水不平衡症狀的病患,服用藥物沒有顯著效果,醫師可能會建議注射「類固醇藥物」幫助降低頭暈頻率。如果藥物、打針皆無效,可考量破壞性「內耳手術」:切斷前庭神經線,或者引流內耳淋巴液。注射與手術皆有其風險,可能會導致聽力進一步喪失,提醒有症狀者,應提早尋求醫療診斷與治療,平時做好身體保養,避免演變成重症,而需侵入性治療。

中醫:「紓壓食療」自根本解決耳水不平衡發生機會!

「耳水不平衡」症狀發作與個人身心狀態及飲食習慣息息相關,有家族疾病史、常工作熬夜、應酬飲酒、生活壓力大、中熟齡、上班族男女,都有發作的風險。想預防耳水不平衡的解決方式,建議隨時提醒自己以下四點:

  1. 保持心境開朗、適量運動、紓解壓力
  2. 避免過度攝取高鹽、過鹹、醃漬食品
  3. 盡量減少過量飲酒、抽菸、濃茶、咖啡
  4. 保養腎臟的中藥,如人參、靈芝、當歸

透過日常飲食的調養,維持身體與心理的平衡,改善暈眩發生頻率、保持耳健康,避免病情加重、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耳水不平衡解決方法:中醫 vs 西醫「綜合比較與總整理」

「耳水不平衡」會持續頻繁地影響患者的工作表現與生活品質,解決方式依患者實際病況、生活偏好、心理因素而有不同選擇。下表針對耳水不平衡「中醫與西醫」處理差異進行分析與整理,供讀者作為選擇解決方法的參考:

中醫、西醫,耳水不平衡解決方法的比較與總整理

清朝乾隆皇帝宮廷御用的「乾隆養命丸」乃典型中醫解決方式。秘方採用精選靈芝、鹿茸、人參、當歸等20種珍貴保腎中藥材,滋陰補腎、調理體虛、滋養耳朵,能滋補腎氣,養血益陽,是對人體較為溫和的調理方式。由此可知,古代帝王也透過中醫作為日常的身體保健,以從根本解決耳水不平衡的發生機會。

[1] https://www.hk01.com/%E5%81%A5%E5%BA%B7Easy/929710/%E5%BC%B5%E5%AD%B8%E5%8F%8B%E7%AA%81%E7%84%B6%E6%BB%91%E5%80%92-%E4%BB%80%E9%BA%BC%E6%98%AF%E8%80%B3%E6%B0%B4%E4%B8%8D%E5%B9%B3%E8%A1%A1-%E9%86%AB%E7%94%9F%E8%A9%B3%E8%A7%A3%E7%99%BC%E7%97%85%E6%88%90%E5%9B%A0-%E7%97%85%E5%BE%B5

延伸閱讀: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原文引自:「耳水不平衡」解決方法三選一?「20種珍貴中藥材配方」從根本溫和調養!

頭痛5年治不好、左眼腫痛快炸出來…醫揭鼻中1cm病因不是腫瘤卻是它

$
0
0

60歲婦頭痛5年久治不癒,醫:鼻竇深處有腫塊

60歲的大姊,她說她長期頭痛已經有超過5年的時間,期間跑遍大小診所、醫院,檢查都是正常的。為此,她長期以止痛藥為伍,整個人也因為頭痛而悶悶不樂。

今年過年,頭痛變的加劇,整個年假都在家昏昏沉沉的。偶然,她經過朋友介紹,來診所看診。經過詢問下,我發現,大姊的頭痛,好像都是左半邊。

這次大發作,她感覺他的左邊眼睛腫痛到快炸出來。聽起來這個頭痛有點像是急性鼻竇炎產生的鼻源性頭痛。

但是!!!檢查了鼻腔,鼻咽等等可疑的部位,都沒有發現任何類似鼻竇炎會有的黃膿鼻涕。

我還是請大姊到我們的合作醫院,台安醫院進化總院進行電腦斷層檢查。

影像裡面發現,大姊的左側鼻竇深處,有一顆密度非常高的腫塊,非常有可能就是因為這個腫塊讓鼻竇阻塞,導致大姊的頭痛。幸運的是,終於找到可能的病因,但不幸的是,這個問題一定是需要手術才能解決。

讓人頭痛的鼻屎

頭痛久病不癒,竟是「鼻屎」惹禍!

好家在,醫院設備也是夠給力,讓我能在幾乎沒有出血的情況下,盡快的完成手術。

就如同照片上的,就是這一顆深藏在鼻竇內,大概一公分的鼻屎。讓阿姨承受頭痛了數年之久。

讓人頭痛的鼻屎

手術後,解開了緊綑在阿姨頭上的束縛,也是對我持續精進臨床診斷與手術的肯定。我們診所的醫師群們,或許不是有辦法一個診看100個病人還能準時下診的名醫。但絕對是在面對每一位來診所求診時,都能竭盡所能的檢查分析,無論是手術或是藥物控制等,都能提供病患最好的選擇。

作者簡介:陳亮宇醫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顏整暨頭頸外科主任,專長領域包含頭頸部腫瘤、鼻部疾病治療與手術、睡眠呼吸中止症診斷與治療等。 陳亮宇醫師粉絲專頁: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頭痛5年治不好、左眼腫痛快炸出來…醫揭鼻中1cm病因不是腫瘤卻是它

揪出飲食誤區,4個月體脂降11%!這類人早上吃「大餐」肥胖機率減半

$
0
0

請學員早上改吃歐式麵包和足夠蛋白質,她在短短四個月裡,體重大減13.7公斤,身體的脂肪也從40.2%驚人下降到29.2%,整整降了11%!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來聊聊生物時鐘與體重變化。

她分享說,最近回公司,有兩個月沒見面的同事居然認不出她來,但讓她最開心的,是原本每天必須吃的降血壓藥現在可以免了。

這次減重的過程中,她不僅學會了怎麼吃蛋白質來增肌減脂,還掌握了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技巧,讓吃進去的糖分能有效轉化為肌肉的能量,而不是轉為脂肪堆積。透過碳水循環飲食法,調整吃高碳、中碳、低碳食物的日子,來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這樣就不會復胖了。

致胖因子藏在進食時間裡

李小姐最感激的是,透過看診,找出了生活中隱藏的致胖因子。她是個早起的晨型人,精力充沛,但因為實行168斷食而跳過早餐。因此,我建議她早上進行高碳水飲食,吃兩片吐司,戒掉下午茶,果不其然,體重開始下降。

簡單聊聊這篇發表在Nutrients 的回顧文獻:

我們的生物時鐘,幫我們調節飢餓、代謝和能量的使用。如果我們違反這個節律吃東西,可能會搞亂生物時鐘,造成代謝問題。選擇什麼時候吃早餐、午餐和晚餐,也和個人的基因有關,這在近幾年,都慢慢定位出來中。我們發現:

  1. 早餐不吃與肥胖有直接的關聯。

  2. 午餐過晚(下午3點後)則會阻礙減重,尤其是對那些帶有Perilipin基因變異的人來說更為明顯。

  3. 晚餐過晚(睡前兩小時內進食)會降低葡萄糖耐受性,特別是在攜帶MTNR1B rs10830963風險等位基因的G型人群中。

  4. 研究也發現:個人的生物時鐘類型,對於減重也很關鍵:
    • 早上型(Morning chronotype)的人一早起床就精力充沛,通常喜歡早起,早睡。
    • 晚上型(Evening chronotype)的人則是晚上精神最好,喜歡晚睡,早上起床困難。

研究發現,晚上型的人如果在睡前兩小時內進食,其肥胖的可能性會增加五倍,而早上型的人如果把一天的主熱量擺在起床後兩小時內吃,其肥胖的可能性則可以減少50%。

若是晚型人,則建議飲食:

  • 不要省略早餐:儘管晚型人可能不會很早起床,但仍然應該吃些早餐,即使是在上午晚些時候。這有助於避免晚餐過量攝取,早餐可以簡單點,一杯豆漿或茶葉蛋也可以。

  • 晚餐時間前移:盡量避免在睡前兩小時內進食,可以穩定血糖,減少吸收,讓睡眠品質更好~

減重和個人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能夠幫助別人指出問題,也是我看診的小確幸。其實,我這幾年也是一直在學習,很多看診的經驗,都是幾年前的我沒有的。希望,可以讓自己的人生都在學習和幫助別人的路上~

作者介紹:蕭捷健醫師,現職: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經歷:美國運動醫學會健身教練(ACSM-CPT)講師 ‧ 新竹台大分院內科住院醫師 ‧ 國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科總醫師 ‧ 國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專科醫師 ‧ 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醫師 ‧ 消防局醫療指導醫師 。 FB:減重醫師 蕭捷健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揪出飲食誤區,4個月體脂降11%!這類人早上吃「大餐」肥胖機率減半

39歲NBA灌籃王高血壓→腎衰竭「不洗腎只能活1週」!3件事避免血壓失控

$
0
0

39歲退役NBA球星「跳豆」內特羅賓森(Nate Robinson),身高僅175cm,卻是史上唯一在NBA灌籃大賽三度奪冠的球星,還曾在明星賽以絕佳彈跳力飛越「超人」霍華德(Dwight Howard)灌籃,在當時可說是話題十足。後來他因高血壓、腎臟受損而退役,後續更是走向腎衰竭,他透露:「不洗腎恐怕活不過1、2週。」如果沒有辦法腎臟移植,很可能就這樣離開人間。

以為年輕沒事...39歲NBA灌籃王高血壓→腎衰竭「不洗腎只能活1週」

內特羅賓森與腎臟病纏鬥超過16年。2006年內特羅賓森當時效力於紐約尼克隊(NBA籃球隊之一),醫療團隊發現他的高血壓已經造成腎臟受損、腎功能也正緩慢下降,擔心未來會演變成腎衰竭。

然而,內特羅賓森將這件事拋諸腦後,一心只想專注在比賽表現,「我本來以為還年輕就能所向匹敵!殊不知高血壓會對身體造成如此嚴重的損傷。」就連球隊賽前量血壓確認身體狀態是否能參賽,他都拒絕量測,「因為不管你說什麼,我都會上場!」不願讓高血壓問題成為夢想的絆腳石,儘管數次嚴重到住院,他仍在NBA參賽11個賽季,拿下7000分、1900個助攻、1500個籃板,並3度獲得灌籃大賽冠軍。直到2018年腎臟到了極限,結束了他的NBA生涯。

內特羅賓森透露,如果不接受腎臟移植,已經活不了多久;如果不去洗腎,大概只剩一、兩個星期能活。「感謝上帝讓我的身體有辦法洗腎,讓我能繼續活下去。」內特羅賓森每周洗腎3次,每次4小時淨化血液、去除毒素。他分享,儘管踏上洗腎人生,他依然盡可能讓自己像個正常人,只要能力允許就盡量不依賴他人,三餐飲食也全靠自己備餐。

他趁機改變了過往的不良飲食習慣,吃得更好、遠離加工食品,只吃新鮮水果、烤雞、烤魚及其他健康原型食物,雖然與腎臟問題共處,卻也讓他學習放慢腳步、珍視人生。


高血壓5年內罹腎病風險達1.7倍!4族群要定期追蹤腎功能

高血壓在美國是導致腎衰竭的第二大原因!台灣本土調查也發現,和非三高患者相比,高血壓患者5年內罹患腎臟病的風險是1.7倍!同時,根據2022年台灣腎病年報,洗腎患者在洗腎前一年,有近8成都罹患高血壓!

為什麼高血壓與腎臟病的距離這麼近?綜合衛福部豐原醫院、亞東紀念醫院資料說明,我們的腎臟內佈滿微血管,當血壓過高,腎臟的小血管會收縮、硬化,若長期高血壓控制不良,甚至會導致腎絲球內壓力升高,影響腎絲球過濾率,進而造成腎功能傷害。

同時,血壓與腎臟病會互相影響,且二者都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營養師林俐岑曾在臉書粉專撰文提醒,高血壓等三高族群、抽菸者、肥胖者、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者等4類族群,應定期追蹤腎功能。目前國健署補助,40~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免費健檢,當中就有免費的腎功能篩檢,有需求的民眾不妨諮詢醫療院所了解資訊。

如何逃過洗腎?「3C法則」控制好血壓就是在保命

要避免高血壓走向腎臟病及洗腎,根據亞東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楊如燁在《亞東院訓》文章指出:「要保養腎臟,第一步便是要控制好血壓,減少腎臟的壓力。」建議高血壓患者就算沒有不舒服,仍應定期監測腎臟功能,腎病患者也要積極控制血壓、監測降壓藥物副作用,同時治療疾病、預防後續的併發症。

至於日常控管血壓的方法,衛福部呼籲掌握「3C原則」,做到這三件事,在家也能輕鬆控血壓!

  1. 調整健康生活型態(Change):
    • 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
    • 拒菸酒
    • 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
    • 減鹽、避免醃製、減少加工,以及含鈉量高之調理食品。吃火鍋時,可多吃新鮮食材、多用蔥、蒜、蘿蔔泥等天然調味料,少喝湯、少用沙茶醬等調味料。

  2. 定期量血壓(Check):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若血壓超過140/90 mmHg就應該諮詢醫師。

  3. 按時吃藥(Control):不可自行停藥。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39歲NBA灌籃王高血壓→腎衰竭「不洗腎只能活1週」!3件事避免血壓失控

心臟科醫師心梗救回命,自認這些症狀也搞錯!覺悟2事晚了悔一生

$
0
0

臺安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袁明琦是許多健康節目常客,常分享看診經驗、也提醒民眾要預防三高,不料,體型略顯福態的他,在3月時也發生心肌梗塞,緊急做心導管手術裝設血管支架,所幸救回一命。

心臟外科醫師袁明琦也心肌梗塞!發病前親身經歷:「這些症狀」都在提示你

《健康好生活》節目主持人陳凝觀日前在Youtube頻道PO出影片,袁明琦醫師回憶3月時心肌梗塞的情景,當時躺在病床上被送到心導管室,張眼望著天花板燈光不斷從眼前閃過,覺得害怕、腦中也思緒萬千,像是遺產等事情還有很多沒有交代。進到心導管室準備手術,即便有打麻醉,下針時依然感覺疼痛,「以前我會想,患者忍一忍就好,親身經歷後才發現,還真的不好忍!」

袁明琦醫師在《九八新聞台》廣播節目——《名醫時間》中也說,以前聽過很多心臟科醫師自己得心臟病的故事,常常不太不相信,沒想到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平常他總苦口婆心提醒病人「胸口麻、火燒心、手麻、手痠是心肌梗塞不典型前兆,不能輕忽!」而這次心肌梗塞發病前,他也出現類似症狀,例如騎腳踏車、走路走快時,就覺得胸口悶悶的、雙手有些痠麻。

想不到醫師自己也很「鐵齒」,不肯面對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一直催眠自己只是吃太多才胃食道逆流、才出現類似胸悶的火燒心症狀,手痠則怪罪到搬重物導致。直到晚上,心肌梗塞來得快又急,與教科書形容的一模一樣,袁明琦描述當下情景:「胸口非常緊,好像有顆石頭壓在胸口偏左處,想捶又捶不到,只好用手用力搓揉。」


心肌梗塞黃金救援時間!醫師錯誤示範:「自己拖了自己」

袁明琦醫師自省,自己過去10多年來都偏肥胖、還愛吃油炸食物,且工作壓力大、常熬夜、有高血壓、高血脂,又不常運動,出現左胸悶症狀,理應要懷疑有心肌梗塞、心臟血管缺氧情形才對!

袁明琦醫師強調,一旦懷疑心梗發作,「最佳解」是趕快想辦法請親友陪同到急診室,避免因心臟缺氧在半路上昏迷。

不過他也幽默自我吐槽,明知道正確做法,但心肌梗塞發作那天,竟然「自己拖了自己」,甚至當晚還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心肌梗塞,自行吞服胃藥、止痛藥,直到第二天到醫工作仍感到不對勁,才自行檢查、抽血,發現確實是心肌梗塞,急忙找院內醫師動手術,簡直是超級錯誤示範!

事實上,心肌梗塞是不能拖的重症,袁明琦醫師提醒,當急性心肌梗塞發生時,最好能在15~20分鐘內到達醫院、90分鐘內做心導管手術,避免心臟缺氧受損、心肌壞死。很幸運地,心臟由3條主要血管所包覆,他心臟的左前降支堵塞,其他血管仍有餘力支援,順利度過難關。

千萬不要鐵齒...醫師鬼門關前走一回的覺悟:2事現在就該做

這段驚險經驗也帶給袁明琦醫師許多感觸,在手術成功後,他急忙找律師立下遺囑,做好遺產分配,提醒眾人「千萬不要鐵齒」,且對人、事、物(例如金錢)都要做好交代。此後,他也一改過往的不良飲食習慣,以前愛吃和牛、各種肉類、油炸物,蔬菜吃得少之又少,如今他則是秉持少吃肉、多吃菜、多吃魚的原則,從飲食的小小改變,開始保養自己的健康。

桃園醫院營養師黃蘭茜曾受媒體訪問說明,控肉、蹄膀、豬腳、滷肉飯、五花肉、梅花肉等肥肉,這些食材都富含飽和脂肪酸。若飲食中飽和脂肪酸攝取過量,便容易引起動脈硬化、降低血管彈性,使血管變得狹窄、堵塞而引起心肌梗塞。

除了平時應減少飽和脂肪與油脂攝取外,多數心肌梗塞患者的蔬菜、水果量都攝取不夠,建議至少「天天5蔬果」(3份蔬菜、2份水果,每份約是1個拳頭大),補充豐富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有助降低體脂肪,預防心血管疾病。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心臟科醫師心梗救回命,自認這些症狀也搞錯!覺悟2事晚了悔一生

《節氣知味》穀雨後迎接濕熱夏季!清熱潤腸「花香美仁露」退火好喝又養顏

$
0
0

「穀雨」節氣是歸屬於春季的六個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個與「農事」緊密相連的節氣。

在「穀雨」前後,鄰近夏季,氣溫日漸升高,正適合開始種植水稻、玉米、棉花……等等民生作物;作物新種,正是需要雨水滋養的時候,恰好在這個時節仍保有春季裡春雨綿綿的特點,雨水除了滋養農人栽種的作物,也催長著自然界中的殷殷綠草,農忙、雨水及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正是「穀雨」的風景。

在這一個節氣,氣溫漸長,所有人都開始穿著夏服,這時候要注意濕熱的天氣,應留意保持乾爽,不要讓汗水浸濕的衣物,招來風寒。

這一期的「節氣知味」,要帶來這一道「花香美仁露」,在這個轉向夏季,代表著忙碌的時節裡,這一道以穀物為主角的甜品,除了能夠迅速補充多元的營養素,有美容聖品之稱的薏仁,營養價值極高,富含礦物質、維生素 B 群、維生素 E、胺基酸等微量營養素,能夠幫忙在忙碌生活中保持美顏與好氣色。

花香美仁露

將一半的薏仁打成薏仁露,除了整體更容易消化以外,也帶來特別的滑順口感;搭配綠豆除了是經典的好組合以外,綠豆更有豐富營養帶來的防痘、防老化的功效,佐以能夠清熱止渴、潤腸通便的桃膠,讓這道甜品在「穀雨」節氣幫助我們好好的加強顏面的養護工作。

最後撒上的桂花,是春季初期盛開的花朵,正適合在春季的尾聲用來告別春季,準備迎接繁花盛花、生機勃勃的夏季。

花香美仁露

花香美仁露

份量:3人份

食材:綠豆30g、薏仁100g、桃膠20g、水600g、枸杞3g、桂花少許

花香美仁露食材

調味料:糖60g

做法:

  1. 材料前一晚先分別泡水。
  2. 綠豆、薏仁加水各200g,蒸約 40 分鐘至熟軟。
  3. 桃膠加水200g蒸約20分鐘,至中心無硬塊。
  4. 薏仁取一半以果汁機打成薏仁露。
  5. 所有食材在鍋裡煮滾調味,撒上桂花。

料理小提示:

  1. 這些食材進蒸鍋時要加水蓋過,蒸出來才不會失水的。
  2. 想要細緻的口感,可以用豆漿布將薏仁露過濾過。

從心法開始學蔬食!主廚教你做出時令好滋味 ▶純素飲食料理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vCOGyAhFQ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節氣知味》穀雨後迎接濕熱夏季!清熱潤腸「花香美仁露」退火好喝又養顏

譚敦慈2個學霸兒子從小吃這魚!營養師揭「7大超級魚類」名單DHA贏鮭魚

$
0
0

吃魚會變聰明嗎?魚類不僅擁有優質蛋白質,更有維持免疫力、幫助大腦發育、預防腦部退化、心血管疾病等諸多功效。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日前就分享,她們家時常吃鯖魚、虱目魚、土魠魚等魚類,每周至少會吃2次,並分享簡單健康的「地中海鮮蔬鯖魚」食譜供民眾參考。

譚敦慈養出2個台大學霸兒,最推吃這魚!

台灣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鯖魚,譚敦慈就在健康節目《健康好生活》中分享,家裡兩個上台大的兒子從小就常吃鯖魚,就連帶便當時也會讓他們多帶半片,補充豐富營養,還不藏私分享她的私房鯖魚料理,不用太多調味加工、搭點洋蔥蕃茄就好美味!有趣的是,曾有家境狀況不好的小朋友,常吃便宜的鯖魚,後來考上台大醫科、幫助負擔家中債務,當時已故腎臟科醫師林杰樑醫師還幽默大讚鯖魚根本是「醫科魚」。

【譚敦慈居家私房鯖魚菜單】

  • 材料:洋蔥絲、蘆筍、鴻喜菇、番茄、九層塔、檸檬、義大利綜合香料

  • 做法:鯖魚用120度烤箱烤20~25分鐘,旁邊放上各式蔬菜一起烘烤即可;或鯖魚片先煎熟,再另外炒洋蔥、鴻喜菇、番茄等食材再加以調味,最後將鯖魚放在炒時蔬上方擺盤即可。

海洋大型魚類可能較有累積重金屬(如甲基汞)污染的問題,而譚敦慈家中除了常吃鯖魚,還會每週固定吃虱目魚、土魠魚等魚類,她說:「我們家都是吃放盤子能看到頭尾的小型魚,至少一周吃2次以上的魚類,並有時是蒸的、有時是烤的。」且不論是買魚、買海鮮,一定會詢問清楚品名、看清商品標示、與信任魚販購買,必要時可詢問產地來源,挑選上更安心。


鯖魚DHA、EPA含量第一!助智力發展、預防腦部退化與心血管疾病

曾有研究指出,愛吃魚的小孩,不論是智力發展還是後天成長,其行為能力、組織能力都較優秀!魚肉中富含EPA、DHA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油脂,不但對小朋友重要,對成年人來說更是不可或缺,高敏敏營養師曾在臉書貼文介紹,EPA能抗發炎、預防血栓形成,有保護心血管作用;DHA則與腦部發展有密切關係,能延緩腦部與視力的退化,有助腦部細胞健康。

進一步統計台灣各種常見魚類的DHA、EPA後,高敏敏營養師指出,鯖魚的含量居冠,每100g的鯖魚含有4503mg的DHA、2851mg的EPA,其它魚種DHA含量由高至低分別為:秋刀魚、土魠魚、鰻魚、柳葉魚、白帶魚,都贏過位居第七名的鮭魚!

由於人類腦細胞在胎兒時期至2歲會快速發展,2歲後吃魚可幫助記憶力,建議食用方法如下:

  • 孕婦懷孕第三期起:每周吃魚3~4次、每次2兩
  • 未滿2歲:每周吃3次、每次1兩
  • 2~6歲:每周吃2~3次、每次1兩
  • 成年與65歲以上長者:每周7~9兩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譚敦慈2個學霸兒子從小吃這魚!營養師揭「7大超級魚類」名單DHA贏鮭魚

她起床心悸以為甲狀腺出事,醫揭1症狀已中度糖尿病!還有3疾病也會

$
0
0

心悸常與甲狀腺亢進產生聯想,但也可能是其他疾病警訊的提醒!一位30多歲女子起床後經常出現心悸症狀,同時感覺特別口渴,需要大量喝水才能緩解不適,一段時間過後懷疑是甲狀腺問題,這才終於做了檢查,最後發現竟是糖尿病惹禍!

30歲女起床心悸、口渴難耐!1數值驚見糖尿病悄悄報到

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外科醫師陳榮堅於健康節目《醫師好辣》分享個案,30多歲女性患者每天早上起床都會莫名心悸、心跳加快、皮膚乾,擔心自己有甲狀腺亢進,醫師發現她的睡眠通常都能睡足6~7小時以上,不太像是甲亢,進一步透過內分泌相關檢查後發現,她的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8.3%,已經達到中度糖尿病標準!

所謂的 糖化血色素,能夠反映過去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形,一般糖化血色素標準值為4.0%至5.6%,5.7%以上偏高、屬於糖尿病前期,7%以上則是糖尿病。

為什麼糖尿病會讓人口渴?主要與高血糖導致體內水分大量流失有關。陳榮堅醫師進一步說明,睡覺時本就無法喝水補水,水分會不斷流失,而高血糖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增加、血液和組織的滲透壓升高,此時水分會從細胞內部流向血液,導致細胞脫水,因而讓患者一早起床就感到非常口渴,需要大量灌水才能稍稍緩和!另一方面,當身體缺水時,血液會變得黏稠,心臟也容易因血液流量減少、電解質變化,因而讓人感到心悸。


口乾舌燥除了糖尿病,這3種疾病也會

除了糖尿病外,早起劇烈口渴也可能是其它重要疾患造成。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曾在臉書分享,口乾舌燥(xerostomia)可能與以下疾病有關。

  • 慢性腎臟病: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口乾舌燥的發生率較高,原因可能與腎臟功能受損、代謝物累積、藥物治療等因素有關。

  •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會在睡眠過程中多次短暫呼吸暫停,使患者無法進行充分呼吸。不僅導致口腔、喉嚨變得乾燥,也可能導致身體缺氧,從而引起口乾舌燥。根據嘉義長庚睡眠醫學中心資料,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可能在白天嗜睡,睡眠時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腦中風、提早失智,是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甚至致死的睡眠疾病,萬萬不可輕忽。

  • 自體免疫性疾病:最常見的自體免疫性疾病是乾燥症(Sjögren's syndrome),其特徵之一便是口乾舌燥。

黃軒醫師建議,若有口乾舌燥的困擾,日常生活可以先適當減少咖啡、茶的攝取量,少抽菸,多喝水,多選擇富含水分的食物,睡眠時考慮使用加濕器等方式改善睡眠環境,進而舒緩口乾舌燥的情況,若仍無法緩解應盡速就醫,釐清是否罹患糖尿病等潛在疾病。陳榮堅醫師提醒,偶爾早起出現1、2次異狀或許無妨,一旦長期早上都出現異常症狀,建議盡速尋求專業醫師診斷。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她起床心悸以為甲狀腺出事,醫揭1症狀已中度糖尿病!還有3疾病也會

想長壽要避!醫列5大短命因子:1個小惡習害每年200萬人死亡

$
0
0

38歲年輕喜劇藝人山豬感冒引起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過世,英年早逝讓人不勝唏噓。內政部公布,台灣人111年平均壽命為79.84歲,然而,壽命的長短與基因、習慣、運氣都有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日根據歷來各國不同研究文獻歸納,在臉書發文列出「會減短壽命的五大因素排行榜」,避開這些短命因素有望活得更健康長壽,其中第一名竟然不是大家所想的抽煙喝酒!

短命因素第五名:失眠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的調查,全台慢性失眠的盛行率高達10.7%,約每10人就有1人有睡眠障礙、受失眠所苦。

洪永祥醫師引述研究指出,美國亞利桑納大學一項蒐集長達40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發現,長期失眠6年以上者,死亡風險增加58%。失眠不僅提升死亡率,也與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癌症、老年失智症、憂鬱症等疾病息息相關。這是因為,睡眠不足會引起體內慢性發炎的緣故。

洪永祥醫師提醒,每天睡足6~8小時最長壽,建議民眾不要把手機帶進寢室熬夜追劇,平時透過泡澡、運動、靜坐放鬆大腦,並攝取全麥製品、大豆、香蕉、優酪乳等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幫助身體合成褪黑激素,幫助睡眠。

短命因素第四名:孤單

孤獨不只影響心理層面,洪永祥醫師說,國外研究發現,孤獨的心理狀態會使一個人死亡風險增加26%。長期孤獨削弱免疫系統、讓人有心理壓力、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除了養寵物陪伴、獲得情感滿足,也可以適時加入興趣團體、志願服務,擴大社交圈,與有共同愛好或價值觀的人建立聯繫力,或者多培養個人興趣愛好,如閱讀、繪畫、運動等,提升自信、享受獨處時光。

短命因素第三名:久坐

久坐容易胖,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比想像中更大。WHO指出:「『久坐不動』會引發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各種疾病,甚至全球每年有200萬人是因此死亡。」 統計指出,台灣人久坐時間在世界各國排序第3,危機不容忽視!

洪永祥醫師引述研究分析,澳洲雪梨大學研究顯示,和一天久坐時間不滿4個小時的人相比,久坐8~11個小時的人,死亡風險增加了15%;坐11個小時以上的人,死亡風險甚至高達40%。而同研究也指出,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平均每個小時就會減少22分鐘的壽命。

久坐時,身體血液流動速度會下降,容易造成血管阻塞、高血壓、動脈硬化,提高心肌梗塞、狹心症、腦中風的風險;此外,久坐30分鐘,糖尿病風險就會增加2.5倍、癌症風險增加21%!洪醫師建議,辦公、打電腦、在家看電視都要「能站盡量站」,再不行也要每隔30分鐘起身,稍微走動,進行簡短伸展運動,避免久坐的危害。


短命因素第二名:抽菸

研究發現,每天抽一根煙,會減壽13.8分鐘,若每天都抽一包煙(20根),一生就會縮短10年的壽命。洪永祥醫師指出,國人十大死因幾乎都和吸菸有關,且和為吸菸者相比,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高出6.3倍;未吸菸的成年人每周若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下超過10小時,則會增加1.42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建議為了自己、親友健康立即戒菸、戒電子煙。

短命因素第一名:肥胖

肥胖是多種疾病的根源,身體質量指數(BMI)≧ 24為過重,BMI≧ 27即為輕度肥胖、>30為中度肥胖、>35以上則屬重度肥胖。根據統計,台灣成年人口肥胖盛行率高達22.5%,相當於每5人就有1人有肥胖症。

洪永祥醫師分析,台灣十大死因中包含「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高達8項和肥胖有關!研究也發現,肥胖5年會讓死亡風險加倍,肥胖15年則讓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 

洪永祥醫師建議透過改善生活習慣,或尋求醫師協助,透過藥物、手術協助,幫助自己健康地瘦下來。依照衛福部建議,3個方法能幫助快樂瘦身,每年約可瘦下3~5%的體重,維持身體健康:

  1. 健康吃:
    • 三多: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
    • 三少:少油、少鹽、少糖。
    • 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並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週減重約0.5公斤。
    • 注意控制體重時,每日攝取熱量不可低於1200大卡。

  2. 快樂動:運動每次至少10分鐘、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即可維持體位及基本體能。若想減重,每周需有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並建議每周搭配2天的肌力訓練,增加肌肉量與胰島素敏感度。

  3. 天天量體重:隨時提醒自己維持健康的體重。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想長壽要避!醫列5大短命因子:1個小惡習害每年200萬人死亡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