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早安健康網站-全站文章
Viewing all 3191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高蛋白瘦身法,幫你增肌減脂!1種人要注意

$
0
0

【早安健康/H2U CLUB編輯部】由於腎臟是處理蛋白質的器官,吃太多蛋白質的話,腎臟就得更努力去處理掉多餘的蛋白質,而這很容易聯想到吃太多蛋白質會傷腎的結果,如果已經是罹患腎病,確實要好好控制蛋白質的攝取,但一般人呢?

偶爾會有人問我這個問題「蛋白質吃太多」會不會傷腎呢?(吃一頓烤肉蛋白質就遠超過一日攝取量就是了。)

一篇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或許能幫我們解惑一下,該研究以美國國民營養調查 2007 ~ 2010 年的資料為基礎,從中獲取 11,111 個人的資料。從他們的 24 小時飲食回憶問卷分析他們的總蛋白質、非乳來源動物蛋白質、植物蛋白質和乳品蛋白質的攝取量。

從參與者們的問卷資料分析,得知其每日平均蛋白質攝取量是 82.3 ± 0.8 公克,其中 37.4 ± 0.5 公克來自於非乳來源動物蛋白質 24.7 ± 0.3 公克來自植物蛋白質、13.4 ± 0.3 公克來自乳製品。

常人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每公斤體重 x 1 公克蛋白質

Ex:體重 60 公斤的人每日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是 60 公克

經過分析後,有以下的結果:

◆體重與腰圍:BMI 與腰圍都和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的攝取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這兩類蛋白質攝取較多的人,體重與腰圍可能會比較小。

◆腎功能指標:腎絲球過濾率與血中肌酸酐濃度與任何來源的蛋白質攝取沒有顯著關係。也就是說蛋白質的攝取量不影響腎功能。(在這個研究範圍內)

◆血中尿素氮(BUN):另外一個腎功能指標,非乳動物蛋白與乳品蛋白質會稍微增加,不過數值依然在正常的範圍內;植物蛋白質的攝取則與 BUN 無關。

簡單來說,攝取較多的蛋白質並不會影響腎功能,還對肥胖的改善有幫助。

文章來源:好好過日子

【延伸閱讀】

編輯部

從青壯年步入中年,逐漸感到歲月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偶爾生病、偶爾這裡痛那裡悶,問題那哪呢? 或許我沒把日子給過好吧!

延伸閱讀:(2014). 一分鐘健身教室: 【迷思】蛋白質傷腎嗎?

文獻出處:Berryman, C. E., Agarwal, S., Lieberman, H. R., Fulgoni, V. L., & Pasiakos, S. M. (2016). Diets Higher in Animal and Plant Protein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Adiposity and Do Not Impair Kidney Function in US Adults. The FASEB Journal, 30(1 Supplement), 1164.1-1164.1.

主題圖片:Graphicstock

快站起來!每天少坐2小時,相關死亡率可降1.5%

$
0
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ative Medicine》刊登西班牙聖·喬治大學(San Jorge University)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收集54個國家、2002至2011年的數據資料,推估久坐對於人們的生活,可能造成甚麼樣的影響。

實驗推估結果發現,全世界超過60%的人,一天坐著的時間超過3小時-平均而言,成人一天坐著的時間為4.7小時,而和久坐相關的死亡率則佔3.8%,約相當於每年433,000位成人因此死亡。

此外,若依照國家區分,和久坐相關的死亡率所佔比例最高的是黎巴嫩(11.6%),其後依序為荷蘭(7.6%)和丹麥(6.9%)被發現,而最低的則分別為墨西哥(0.6%),緬甸(1.3%)和不丹(1.6%)。

研究團隊接著進行數據演算,發現平均而言,成人若每天減少約2小時坐著的時間,有機會將相關死亡率降低至2.3%。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Sitting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is the cause of 4% of deaths worldwide《Science News》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9/160921095237.htm

研究刊登在《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ative Medicine》第51卷第2期 第253-263頁

http://www.ajpmonline.org/article/S0749-3797(16)00048-9/abstract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Elsevier於1880年成立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是全球首要經營醫學、科學和技術資訊產品及出版服務的出版商。透過與世界各地的科技與醫學機構的合作,Elsevier 每年出版1800多種期刊和2200本新書,以及一系列創新電子資料庫。

超簡單降血壓!68招讓血管軟Q,一次呈現

$
0
0

【早安健康編輯部】關心家人與自己健康的朋友們,對於「高血壓」這個現代文明病一定很熟悉,也覺得自己都知道如何預防高血壓。然而,國民健康署2016年最新的調查指出,全台18至39歲的高血壓患者,有三分之二並不知道自己的病況。

我們一直忽視許多高血壓的症狀,例如肩頸痠痛就以為是姿勢不正;感覺頭痛,只要吃顆止痛藥就好。或是測量血壓的方法錯誤,例如一天只量一次,想到就量時間並不固定。

的確,很多疾病都有類似症狀。如果我們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高血壓,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按照本期的建議,在家裡用對方法量血壓。量出數據正常是好事,日常生活多注意預防高血壓的方法,持續保持健康;數據不正常也是好事,我們終於發現自己也有高血壓,就能早早開始治療。

如果輕忽了高血壓的種種徵兆,不僅可能造成中風、心臟病,身體各處都將受到傷害,急性的例如肺栓塞、主動脈瘤破裂,都將立即面臨生命威脅;慢性的如腎衰竭、視網膜剝離、失智,都會對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徹底瞭解高血壓的生理現象,並且在生活中找出應對之道,輕輕鬆鬆就能降血壓。你一定很驚訝,菜單可以不用改,只要改變先吃什麼菜的順序,血壓與血糖可以一起降下來;大家都知道控血壓就要少鹽,這兩招可以讓你居家飲食少吃很多鹽;泡澡、運動與日常活動只要用對方法,可以降血壓而不是飆高血壓;換髮型、講八卦、大笑一場、多稱讚自己,心理減壓身體就能降壓。

降血壓不用急,先從自己覺得最簡單的招數開始,沒有負擔就能養成降壓好習慣;送走了糾纏不清的高血壓,健康就在眼前!

詳細精彩目錄

part1:

你可能不知道自己也有高血壓

這些驚人事實呈現隱藏的危機

高血壓的全身危機:血管破裂或阻塞的嚴重後果

耳鳴、打嗝,這些症狀也可能是高血壓

熬夜、生氣、不活動,有這些生活習慣,當心高血壓

血液濃稠、血量增多,高血壓是五大生理因素造成

高血壓還分早、中、晚型,原因、影響各不同

一天量一次血壓絕對不夠!這樣量最準確

超簡單降血壓,就從這些五星級方法開始

part2:

超簡單打造降壓體質飲食篇

掌握5大飲食原則,改變習慣很簡單

減鹽水、泡沫醬油,飲食均衡這樣做

菜單不變,吃的順序換一下,就能降血壓也降血糖

這款甜食很健康,讓你恢復血管彈性

結合中西醫理論的降壓食譜兩道:黃豆、茄子

開始服用血壓藥,高鉀食物、降壓保健品該如何調整?

part3:

超簡單打造降壓體質生活篇

日常作息全面放輕鬆,從這5件事開始

腹式呼吸立馬降低吃藥也降不了的高血壓

好好睡才能降血壓,試試這款睡眠導引法

最緩和的睡眠降壓法:藥枕

飯後泡澡、注意水溫,泡澡7件事降壓促循環

剪頭髮、講八卦、聽笑話,6個方法減壓就能降血壓

part4:

超簡單打造降壓體質活動篇

軟Q的血管從軟Q的身體開始

身體活動降血壓,注意運動強度及這10要點最要緊

輕鬆握毛巾、NO操,就能保持血管年輕

活絡氣血兼降壓,轉腳踝是關鍵

血管保彈性,一起去健走!

超簡單按摩法,研究發現降壓很有效

身體美學

生理期前一天吃半盒豆腐,就能平衡荷爾蒙舒緩身心

國際快遞

苦瓜可以縮小腫瘤細胞,實驗發現可達64%!

糖尿病跟慢性發炎有關!來試試哈佛教授推薦的抗發炎食物

特別企劃

掌握S世代護眼新主張,拋開藍光眼鏡也能放心看世界

好睡好起,5招讓你親身體驗早起的美好

早安專訪

個人清潔用什麼最好?譚敦慈揭密

早安書摘

8步驟養生操,讓你抗疾病、養身心、促血液循環

當令食材

小卷

健康專欄

外食族這樣做,挑對好食材吃到健康

從心出發,面對熟齡睡眠困擾

開門見山

平甩淨化的力量

【延伸閱讀】

健康烤肉過中秋!芭樂奇異果幫你解毒遠離腸癌

$
0
0

【早安健康/Donna營養師】中秋節是華人地區重要的傳統節日,賞月、提燈籠、吃月餅…等都是中秋節的傳統活動之一。到了1980年代中期,台灣開始興起中秋節要烤肉的習慣,但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民眾對於烤肉可以說是又愛又恨。

許多研究證實了烤肉會增加致癌的風險,主要原因是食物當中的營養成分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 在高溫炭烤下,會裂變產生致癌物,例如異環胺、多環芳香烴、丙烯醯胺…等。且烤肉的食材通常是高油脂含量的肉品,相對蔬菜水果較少,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大腸癌的風險。

這樣烤肉較健康

對於這些烤肉造成的健康危害,以下方法可以降低一些風險,讓烤肉變得比較健康—

1. 使用烤盤:

傳統的網狀烤肉架,油脂肉汁會滴到炭火上,炭火的煙往上冒,直接吸附在食物上,吃下肚也容易增加罹癌機率。因此建議改用烤盤,食物不會直接接觸到炭火,而且加熱溫度比較均勻,較不容易烤焦。

2. 水煮過後再烤:

先將食材水煮至七~八分熟,水煮可以除食材表面雜質與部分油脂,還能縮短烤肉時間,減少致癌物的產生。

3. 選擇低脂肪肉類:

例如去皮雞肉、豬里肌肉、蝦子、蛤蠣、花枝、雕魚…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要避免高脂肪的梅花肉、五花肉、牛小排、羊小排、雞翅膀,以及香腸、熱狗、臘肉…等加工紅肉製品。

4. 增加蔬菜的攝取:

可以將蔬菜切塊與肉類串成烤肉串,香菇、青椒、洋蔥…等蔬菜都很適合,或是用美生菜、蘿蔓包裹著烤好的肉一起吃,不僅能增加蔬菜攝取,也可以讓口感更清爽不油膩。

5. 維生素C解毒:

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促進肝臟解毒。另外,肉類加工品通常含有亞硝酸鹽,和其他蛋白質胺類食物一起吃時會產生一級致癌物「亞硝胺」,而維生素C可以讓亞硝酸鹽和胺不要結合,降低致癌物質產生。芭樂、奇異果、青椒、甜椒…等都是維生素C含量很豐富的蔬果,在烤肉時不妨可以多攝取。

自己做烤肉醬較健康

小心高鈉、高熱量烤肉醬!傳統使用的烤肉醬口味很鹹,其鈉含量非常高,每100公克的鈉含量就高達2,603毫克,過量攝取可能導致口渴、水腫、血壓升高。而且經過勾芡的醬汁,熱量也不容小看啊!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別注意。

((下一頁Donna營養師教您做低鈉烤肉醬喔))


以下 Donna 提供給大家三款在家能自製的低鈉烤肉醬—

1. 低鹽烤肉醬:薄鹽醬油、蒜末、鳳梨丁、芒果丁,將所有材料攪拌均勻煮滾2~3分鐘即可。

適合:一般肉類、蔬菜的烤肉醬。

2. 清爽莎莎醬:大番茄丁、彩椒丁、檸檬汁、鹽、黑胡椒、橄欖油,拌勻即可。

適合:海鮮、肉類的沾醬。

3. 海鮮烤肉醬:味噌、薄鹽醬油、糖、冷開水、蒜末、蔥花,拌勻即可。

適合:海鮮的烤肉醬。

Donna 營養師小叮嚀

每年中秋節前後,醫院的腸胃科門診人數都會增加二~三成,其中以急性腸胃炎、消化不良為多數,大多是食物不潔所造成。因此,在歡愉的烤肉氛圍之下,也要記得注意生鮮肉品與海鮮類的衛生與保存。通常烤肉加上聊天賞月可能會長達3~4個小時,建議可將生鮮食材置於保冰桶內,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室溫下,以減少細菌生長。

烤肉時,生食與熟食所使用的烤肉夾與筷子應該要分開,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並且食物一定要充分烤熟後再吃。吃東西時盡量少喝汽水和飲料,避免胃液被稀釋而造成消化不良與腹脹的情況。

把握以上原則,選擇健康的食材、改變烤肉方法、自製低鈉烤肉醬、注意食物衛生,今年烤肉您也可以吃得更健康。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Donna營養師

本名陳怡錞,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班畢業,知名營養保健講師,已演講近千場,一個致力於預防保健的營養師,幫助更多人得到健康是我的夢想。 Donna的專長:營養保健、營養處方、疾病營養調理、預防醫學、營養諮詢、保健食品研發、保健食品行銷、健康減重、健康管理課程講授、營養講師培訓。

肚子脹氣好難受!牛蒡、地瓜葉4蔬食幫你「消氣」

$
0
0

【早安健康/健談】常常才吃點東西就覺得肚子脹得難受嗎?容易脹氣的你更要留意飲食內容!中西醫師黃景宏醫師表示,產氣食材、不好消化的食材,都會加重脹氣的問題,讓身體更不舒服,因此,飲食觀念要正確,才有助做好腸胃保健!

消除胃脹氣,健談

到底是吃了什麼讓肚子脹氣好難受?中西醫師黃景宏醫師表示,吃過飽、吃飯速度太快、或是過量食用不易消化及產氣的食材,都會讓脹氣問題更加嚴重!

不易消化的食材包括:

1. 糯米製品:如飯糰、油飯、肉粽、肉圓、米苔目、麻糬等

2. 高油脂食材:如燒烤、油炸類食材

3. 刺激性飲食:如麻辣鍋

4. 發酵類食材:如麵包、包子等,這類食材建議早上食用

易產氣的食材包括:

1. 高油脂食材:如油炸類、肥肉等

2. 豆類、奶類:豆漿、豆腐、豆皮、牛奶、奶茶、乳酪等

3. 氣泡飲品:可樂、汽水、啤酒等

4. 甜食:甜點、蛋糕等

5. 蔬食類:馬鈴薯、地瓜、高麗菜、蘿蔔

此外,黃景宏醫師表示,若有脹氣問題者建議可多吃高纖食材,如鳳梨、牛蒡、地瓜葉、酪梨等蔬食,幫助腸胃蠕動、改善脹氣問題。

腸胃保健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肝膽腸胃科、中醫」。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中西醫師 黃景宏醫師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健談用健康漫畫方式,帶你簡單瞭解正確健康概念與疾病,讓大家一起漫漫健康~

想看每日最新健康資訊嗎?請上

香蕉、洋蔥9食物熱熱吃,穩血糖不發胖有效防腸癌

$
0
0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近年來的限糖風潮,糖分儼然成了比膽固醇和脂肪更可怕的健康殺手,英國更是為了健康問題而預備開徵「糖稅」。然而嗜吃甜食的人恐怕一時半刻難以戒斷,這時,不妨試試寡糖,熱量只有砂糖的一半,而且幾乎不會使血糖值上升,對於整腸的健康作用更是醫學界認可!

寡糖有助於培養腸內益生菌 還可排出壞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

日本內科、皮膚科醫師岡田昌子表示,大多數的寡糖胃和小腸吸收消化不易,有著會直接抵達大腸的性質。抵達大腸的寡糖,會成為比菲德氏菌等各種益生菌的餌食,結果就能導致腸內的益生菌增殖。

由於大腸中有100種以上、100兆個腸內細菌存在,攝取寡糖後益生菌增加,能抑制腸內壞菌的繁殖,結果就讓腸胃蠕動活化,達到了預防與消除便秘的效果。此外,和膳食纖維一樣,寡糖能夠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膽固醇與老廢膽汁酸,因此也具有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寡糖和優格一起吃效果佳 香蕉熱熱吃寡糖更多

日本健康網站welq表示,雖然近年來十分推崇以優格來增加益生菌的方法,不過要長期持續的吃兩周才能看見優格的效果,要找到與自己體質相符的優格種類就變得更花時間,相比起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乳酸菌,攝取寡糖是更方便的方式,而寡糖和優格的動物性乳酸菌一同攝取,也是不錯的活化腸內益生菌方式。此外,植物性乳酸菌可從味噌、漬物當中攝取,泡菜與納豆都是能輕鬆攝取的天然好食材。

天然的食材中也能攝取到寡糖,主要是以蔬菜和水果為主,大豆、牛蒡、洋蔥、大蒜、蘿蔔、香蕉、蜂蜜、黑麥、黃豆粉等食物當中都含有寡糖。而根據調理方式不同,也能讓寡糖含量增加,例如白米100公克中含有0.05公克寡糖,浸泡在40~50度的溫水一小時,能讓寡糖倍增,牛蒡泡熱水5分鐘也具備同樣效果,此外,洋蔥和香蕉烤過後再吃,也能讓寡糖增加。

最佳砂糖替代品 預防血糖上升不易胖

而除了從食物當中攝取寡糖之外,市面上也有販售寡糖商品,是很好的砂糖替代品。由於寡糖的熱量只有葡萄糖的一半,想要在料理和飲品中增加甜味時,將砂糖換成寡糖就能減少一半的熱量,又能抑制血糖值的上升。

血糖值過高可說是糖尿病預備軍的特徵,日本營養師立原瑞穂表示,一般的糖分在被腸胃消化吸收時,都會導致血糖值上升,讓體重容易增加,然而寡糖不容易被腸胃消化吸收,因此有著幾乎不會讓血糖值產生變化的特徵。

儘管熱量較砂糖低,過量服用攝取過多熱量仍會使血糖和體重上升,一天的攝取量建議為五公克以下。

【延伸閱讀】

超簡單不累人!1天3次這樣做,讓血管一直年輕

$
0
0

【早安健康編輯部】生活中許多活動,就算只是活動筋骨的程度,都可以協助血管保持年輕與彈性,對於降低血壓甚至預防高血壓都有幫助。這是如何辦到的?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穆拉德在研究中發現,一氧化氮(NO)具有修復血管並維持血管暢通的功能,有效防治現代人常見的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三高疾病,遠離心血管疾病,是近代醫學崛起的一顆超級巨星。

更幸運的是,對人體而言,一氧化氮不用外求,不必牢記吃哪些食材加以補充,只要一天三次做做簡單不累人的「NO體操」,一氧化氮就自然產生了!這麼神奇的體操要怎麼做呢?現在,就由發明著名「殭屍操」的日本醫學博士池谷敏郎,推薦大家以下兩招「NO體操」,動作很簡單,讓我們一起來為保持血管年輕努力!

【延伸閱讀】

譚敦慈:用這個洗手,比酒精、乾洗手消毒更有用

$
0
0

【早安健康編輯部】日常生活中最簡單不過的洗手,如果方法不對,手上的細菌可能更多!該怎麼洗才正確?酒精消毒或乾洗手一定比肥皂好用嗎?我們來聽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怎麼說。

一定要用肥皂洗手的4個時刻

洗手除了要洗淨手上的髒污,更重要的是盡量減少留存在手部的細菌,以免生活中細菌不斷傳播。雖然洗手很重要,但譚敦慈提醒大家其實不必然每次洗手都一定要用肥皂,有時用清水沖洗即可,否則手部皮膚有可能變得過於乾燥。

哪些時刻一定要用肥皂洗手?譚敦慈列出以下4點:

1.吃飯前:避免手部細菌吃進肚子。

2.如廁後:糞便帶有許多細菌,尤其小孩子更須注意。一般家庭可考慮使用免治馬桶,相對來說較衛生安全。打噴嚏、咳嗽手沾上分泌物,揉眼、捻鼻子、口腔黏膜前後也須洗手。

3.從戶外回家後:公共場所多數人來去,最容易成為病菌傳遞的場所,尤其是從醫院回來更須注意。

4.料理食物前:先洗手再開始處理食材;而處理食材也有順序,先切水果,再切蔬菜,最後再處理肉類與魚類,如此可以避免蔬果沾到細菌。

洗手七字訣,徹底洗淨雙手

洗手時要注意哪些原則?是否一定要洗多久才乾淨?目前建議60秒。譚敦慈推薦大家疾病管制署推廣的「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而為了進一步關照到雙手每一個部位不要遺漏,在「搓手」的階段,有一個「內外夾弓大立腕」七字訣,看以下影片就懂了:

譚敦慈特別提醒,洗完手後如果沒把手擦乾,研究顯示反而會產生更多細菌。另外,戴飾品指甲縫隙特別容易藏污納垢,因此最好不要留指甲拿下飾品,平時則用軟毛刷清潔指甲縫。

酒精消毒與乾洗手

公共場所常見到酒精消毒會比肥皂洗手好嗎?譚敦慈表示,用酒精消毒來清潔雙手,效果其實有限。酒精對諾羅、腸病毒無效,手有髒汙仍需洗淨最好。至於乾洗手凝露等產品,能殺的菌是比較多,但一般來說其實是應急的做法,建議在有傳染病的區域再使用,一般情況下用肥皂洗手是最適當的。

【延伸閱讀】


3分鐘香味散不去要小心!譚敦慈:用這2方法洗澡最好

$
0
0

【早安健康編輯部】日前媒體報導「天天洗澡可能有害健康」,引發網友討論。其實不論是洗澡、洗髮、洗手,次數多了固然可能傷害膚質,但各種沐浴用品內含的成分可能有害人體,影響更大。對於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一家人來說,洗澡並不像大家會在意用什麼牌子的沐浴乳,因為其實肥皂用得還比較多,但用量也不會太大。

清水+肥皂洗澡最好

即使如濕熱的夏天,其實也不用一天洗太多次澡,有的時候可以用濕毛巾擦乾即可。洗澡的時候譚敦慈的家人們較少用沐浴乳,主因是避免接觸其中的定香劑。肥皂也不必塗抹到全身,重點部位像腋下、腳底等容易出汗處使用即可,其他部位用清水沖洗已經足夠。皮膚上會自然分泌一些油脂成為保護膜,如果洗得太乾淨,肌膚反而容易乾裂,而像泡溫泉時搓一層垢出來更是不必要的做法。

譚敦慈特別提醒如果使用磨砂柔珠類的產品,要注意柔珠是否是天然成分可分解,如果是塑膠小顆粒,透過下水道進入大自然環境也不會分解,最後被魚吃下去後,又會進入人類的食物鏈中。雖然目前已經有廠商呼應環保團體改採可以分解的成分,但還沒達到全面改變的程度,因此大家自己要多留意。

選用手作肥皂會比較安全嗎?

譚敦慈表示,選用肥皂時,製作方式倒不是重點,只要選用香味不會持久的即可,否則持久的人工香精有可能傷害人體。另外她也提醒大家小心傳統的強鹼肥皂,買回來後要放在陽光曬下一陣子「退鹼」才相對安全,同時脫去水分也可用久一點。

洗髮精選購有訣竅

可以用肥皂洗澡,但用肥皂洗頭的人就比較少了。那麼選購洗髮精要注意什麼?譚敦慈表示關鍵還是在香味是否持久,過去林杰樑醫師就提出一個簡單的辨別方法:洗完頭打開門,如果三分鐘後香味還不散,下次就換别的牌子。此外,她也建議買有品牌的產品相對安全,同時成分愈單純愈好,產品標示要注意。

「我們在意臭味,但香味更可怕」譚敦慈如是說。

【延伸閱讀】

肚子痛、容易變胖...7種不能空腹吃的食物

$
0
0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肚子一餓起來,大腦也跟著斷線,手邊的零食一包接著一包吃,不知不覺又胖了一圈!肚子餓的時候如果選錯食物,不但無法持續提供身體能量,讓人繼續餓、越吃越多;有些東西空腹時吃,更可能導致腸胃不適!以下介紹3大類、共7種不能空腹時吃的食物,下次肚子餓的時候,先確認手上的食物是否適合空腹食用,才能避免吃完就肚子痛、吃多變胖等問題!

《刺激型》

辛辣食物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腸胃專科醫師Lisa Ganjhu指出,空腹時吃過多的辣味食物,由於胃袋中沒有其他食物可以和辛辣成分混和,辣味的成分可能刺激胃壁,會提高腸胃不適的風險。

因此,在吃辣之前,應先吃些別的食物墊底,避免胃壁直接受到刺激。Lisa Ganjhu也建議,吃辣前喝些牛奶、優格,可以在胃中形成保護層,避免辣椒等辛香料直接刺激胃壁。另外,改以芫荽、小茴香(孜然)等香料調味,既具有提味效果,也較不會對腸胃造成負擔。

柳橙、薄荷、咖啡因

這些食物看似無關,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會刺激胃分泌胃酸,因此可能導致胃壁不適、發炎。和辛辣食物一樣,如果空腹時吃這些食物,對胃壁的刺激更是直接。其中,咖啡因則對胃炎患者的刺激性更大。

想要避免胃酸大量分泌,大部分的蔬菜都會是更好的選擇,其中的膳食纖維也有助於對抗胃炎。

藥物

依據醫師、藥師的提醒服藥,可以避免藥物造成的不適。有些藥品可能有嘔吐、噁心的副作用,這類藥物較適合飯後服用以減輕副作用,也能減少腸胃不適、消化不良或潰瘍的風險,並提高身體對藥物的吸收率。

((還有那些會讓你越吃越餓的食物?快看看下一頁))


《吃完就餓型》

單吃水果

水果本身是對健康有益的食物,但空腹時只吃水果卻不是個好主意。營養與飲食學會發言人、註冊營養師Tamara Melton指出,雖然水果因為富含纖維,其中的糖分會比糖果、餅乾中的糖代謝更慢,但少量的水果所提供的能量無法持久。因此,搭配起司、堅果醬、優格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除了健康還能減緩消化速度、延長飽足時間,研究也顯示蛋白質能夠抑制生長素(飢餓荷爾蒙),降低吃太多的機會。

小包裝點心

Tamara Melton表示,熱量標示只有100卡的輕食點心,其實是沒有辦法抑制飢餓的。這類食物大多是簡單碳水化合物製品,包括洋芋片、餅乾等,由於消化速度快,也無法長時間提供能量。如果離下一餐還有一段時間卻已經餓到前胸貼後背,可以補充約200~300卡、包含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點心,下一次正餐的份量也要跟著減少,才不會反而因為吃多而變胖。

《小心變胖型》

壽司

壽司大多使用白米、並沾醬油食用,但這個組合對抑制飢餓一點幫助也沒有。白米缺乏纖維,因此消化較快,吃下的能量短時間就會用完;醬油的高鈉含量,則會使人感覺口渴。註冊營養師Maria Bella指出,大腦會把口渴和飢餓混淆,因此當人需要補充水分時,反而可能吃得更多。

酒類

許多人都知道空腹喝酒容易醉。另外一個壞處則是,空腹時喝酒會使人更想吃高熱量、不健康的食物。研究顯示,酒精會導致和飽足感相關的瘦素濃度降低。在一篇刊登於《酒精與酒精中毒》雜誌的小型研究中,喝下3杯酒的受試者體內,瘦素濃度降低了30%。※飲酒過量,有礙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The Huffington Post

Medical Daily

鉀比香蕉多!芋頭特別能防口腔癌,1種人別多吃

$
0
0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香甜軟綿的芋頭,常被用來做成QQ芋圓、芋頭酥等熱量不低讓人擔心吃多會胖的甜點原料,但其實芋頭直接吃,本身是健康保養的好食物。芋頭屬於根莖類食物,澱粉較高,但同時富含膳食纖維、鉀、鈣、維生素B1、維生素B6等營養素,腸胃機能較弱的人、高血壓患者、容易蛀牙的人、年長者和兒童、關節炎患者等都很適合食用。防癌、控血壓、骨骼保健...等多種功效,都可以從多吃芋頭中一舉獲得!

抗氧化物豐富,能強免疫、預防癌症、改善視力

根據健康網站「Health Benefits Times」指出,芋頭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和酚醛類抗氧化物,能夠幫助強化免疫系統、消除自由基,防止細胞受到損傷和癌變,維生素C也能促使免疫系統產生更多白血球,幫助身體對抗外來的病原體或異物。另外,玉米黃素則和肺癌、口腔癌發生率降低有直接相關,玉米黃素、β-胡蘿蔔素也能改善視力、預防自由基傷害眼細胞或導致水晶體退化。

鉀含量比香蕉多,有助改善血壓、心臟健康

每100公克的芋頭中約含有484毫克的鉀,能夠維持細胞膜和組織間的水分正常交換,藉此降低血管的壓力;而血壓降低、水分交換順利時,神經連結情形也能得到改善,因此對認知功能也有一定幫助。另外,鉀也能夠緩解抽筋、痙攣等問題。

礦物質改善口腔健康、防骨質流失

維生素D以及鈣、磷等礦物質,能夠維持牙齒和牙齦健康,牙齒琺瑯質的形成和維持、顎骨的礦物質密度、牙齒的穩固程度也都和這些營養素有關;營養師陳彥甫則於《蔬菜營養密碼》一書中則提到,芋頭含有其他根莖類食物中沒有的「氟」,也具有防止蛀牙的效果。另外,鈣、銅、鐵、鎂等也具有預防骨質疏鬆、幫助血液循環的功能。

多種維生素,緩解疼痛、預防記憶流失還能強健頭髮

每100克的芋頭中含有0.3毫克的維生素B6,約佔每日所需14%,具有緩解慢性發炎、肌肉疼痛的功效,因此適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食用,能夠幫助緩解疼痛。另外,維生素B1(硫胺素)能夠增加專注力、對抗慢性壓力、預防記憶流失,也有研究指出硫胺素能夠加快反應時間、使頭腦清醒。而維生素E的抗氧化效果,則能防止頭髮受到環境傷害,並有幫助頭皮血液循環、自然保濕的效果。

膳食纖維可幫助消化、控血糖,但糖尿病患者不宜吃多

除了促進腸胃蠕動,改善脹氣、痙攣、便秘、腹瀉等消化問題外,膳食纖維也能穩定胰島素分泌和體內的血糖濃度。不過,芋頭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也很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應特別注意食用量。

《芋頭粥》

材料

芋頭150克

白米 220克

鹽 1小匙

做法

1 芋頭洗淨後,放入滾水中略煮,取出削皮後切小塊。

 ※切芋頭感到手癢,可以用少許白醋清洗雙手,或在手上塗檸檬汁,即可減少不適感。

2 開大火煮白米,到水半滾時放入芋頭塊,再轉小火熬煮至芋頭柔軟,以適量鹽調味即可食用。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Health Benefits Times

Self NutritionData

《樂活素食自然養生法》/簡芝妍/康鑑文化

《蔬菜營養密碼》/陳彥甫/ 康鑑文化

衛福部食藥署 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

吸收率增34%!每天1杯防癌果汁,同時防黃斑部病變

$
0
0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夏天明明早過去了,卻發現臉上新長出的斑點都沒有消失?時常照著鏡子,發現又多了一綹白髮,多長出一條細紋一塊斑點,體力大不如前,眼睛也看不清楚?老化是每個人都正在經歷的漸進過程,而透過日常的飲食,就能以天然的管道攝取抗氧化物質來對抗造成老化的活性氧,不僅有研究指出能有效改善斑點,還能提高免疫力,預防黃斑部退化、失智以及動脈硬化,同時還具有防癌的效果。有研究指出,富含β-胡蘿蔔素的胡蘿蔔汁,加熱之後的吸收率能夠大幅提高。

日本伊藤園中央研究所,讓13名女性每天早、中、晚飲用190公克以水煮胡蘿蔔汁為基底的蔬果汁,結果發現與實驗前相比,受試者在4周之後,斑點平均減少了3.88%,8周之後更是減少到4.41%。

而食用了剁碎後水煮的胡蘿蔔,4~10小時後檢測血液中的β-胡蘿蔔素,與生胡蘿蔔相比,8小時後水煮胡蘿蔔的吸收率平均比生胡蘿蔔提高1.6倍,10小時後則提高了34%。因此比起新鮮的胡蘿蔔,將胡蘿蔔水煮過後再打成汁,吸收的效率更高。 

除了對抗斑點的美容效果之外,胡蘿蔔也有許多對身體有益的好處,日本營養管理士北川美雪表示,胡蘿蔔當中的礦物質鉀、鈣以及膳食纖維都很豐富,β-胡蘿蔔素的高抗氧化力,具有抑制癌症的效果,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顯示,β-胡蘿蔔素攝取較少的人,有更高的罹患胃癌風險。

β-胡蘿蔔素還能夠活化細胞,預防老化以及動脈硬化,日本六本木眼科診所院長池上正人也指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正是受到活性氧的影響,透過攝取抗氧化效果強的β-胡蘿蔔素,對於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十分有益。

【延伸閱讀】

台大永齡三方合作!郭台銘:建立華人癌症基因資料庫,提高治癒率

$
0
0

【早安健康編輯部】台灣癌症醫療即將進入更加精準治療的新時代,台灣醫界也將更快速獲得國外治癌與新藥試驗的資訊,對癌症病患提供更為周全的服務。這項由台大醫院、美國南坦集團與永齡基金會三方共同合作的抗癌計畫,也將同步建立更完整的華人基因資料庫,對於後續治療方法的研究與新藥研發都有極大助益。

更精準也更快的癌症治療

過去癌症的治療前雖然會進行必要的檢驗,但無法有效區別不同病患之間的個別差異,用藥時也是從第一線、第二線等的概念逐步嘗試,耗時較長。而像美國總統歐巴馬等推動的精準醫療,即是以更為先進的基因檢測方法,得到病患腫瘤的完整資訊,包括癌症發生的原因與腫瘤細胞持續成長的關鍵,如此便可找出比以往更精確也適合個別病人的用藥與治療策略,這正是由華裔醫學家黃馨祥創辦的南坦集團 (NantWorks) 的強項。

透過永齡健康基金會創辦人、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的引薦,即將於 2018 年落成啟用的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將引入南坦集團這項檢測技術,以及包含強化「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 抗癌功能等十餘項抗癌療法。台大癌醫院長鄭安理表示,南坦集團的技術同時也是一個平台,提供了許多國外癌症治療的資訊,未來可讓台灣醫界能更容易取得最新資訊與更多有益於病患的治療方法。

台灣病患更容易加入新藥研發試驗

同時,國際藥廠進行新藥試驗的資訊,也能更快速傳遞到台灣,如果某項新藥對台灣病患有潛在的治療效果,就可以透過平台加入人體實驗計畫,增加治療成功的機會。

目前在南坦平台上有 23 項新藥試驗,未來還有 67 項計畫加入。郭台銘表示,面對新藥研發成本不斷提高的情形,如果在試驗階段就能讓台灣乃至於華人地區的病患加入,也就代表可以擴大新藥未來發展的潛在可能,這對華人地區的癌症病患有很大幫助。

華人癌症基因資料庫可預測、預防癌症

這項合作的第三個意義是建立華人的癌症基因資料庫。郭台銘指出,不同膚色族群的基因組合各有特性,以往建立的歐美人癌症資料庫不完全適用於華人社會,因此藉著這項合作,可以收集並分析華人的癌症資訊,不僅能做為癌症治療與新藥研發的依據,未來更能做到癌症的預測與預防。

除了永齡健康基金會捐贈台大癌醫醫院外,鴻海科技集團也將在台大興建高速運算中心,2020 年啟用後,即可協助這次的合作計畫,執行高速資料分析,有效率地找出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方法與藥物。

【延伸閱讀】

跟癌細胞斷捨離!國際級免疫權威:做到4件事不罹癌

$
0
0

【早安健康/安保徹(世界知名免疫學家)】20億年前,在沒有氧氣的地球上不斷分裂的生物利用糖解作用製造能量,某天利用氧氣生存的粒線體寄生到此生物裡,我們這些生命體就誕生了。人類屬於真核生物,擁有兩種生物的能量製造系統,有時候在無氧狀態產生爆發力,有時候利用氧氣得到持久力,依照用途分別使用白肌和紅肌持續生存下去。

產生爆發力的糖解作用和產生持久力的粒線體,若往更古早的歷史探索的話,分別是在細胞分裂和抑制細胞分裂時發揮作用。

我們古老的祖先(原核生物)進行細胞分裂增殖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寄生的粒線體把抑制分裂的基因,也就是抑制癌症的基因帶入細胞,讓細胞分裂停止或變慢,建立了安定的寄生關係。

這種進化的過程形成一種現象,粒線體數量多的細胞無法分裂, 所以不會形成癌症;相反地,粒線體較少的細胞不斷分裂,而成為癌症的基礎。粒線體的棲息數量決定了細胞能不能分裂。粒線體大多存在於需要氧氣和溫度的部位,也就是心肌(心臟)、紅肌、神經。一個心肌細胞內就有約5千個粒線體。

這類細胞分裂到3歲就停止,之後再也不分裂,因此要珍惜地慎重使用。

粒線體較多的細胞是個溫暖又需要氧氣,而且沒有細胞分裂的世界,癌症討厭這種環境,所以不會變成發生癌症的母體。

((國際級免疫權威的4招不罹癌撇步是什麼?請看下一頁))


例如腦癌發生時,包圍在腦神經四周的神經膠細胞等雖然會癌化,但是有大量粒線體棲息的神經細胞卻不會癌化,此現象在成人身上更明顯。而小孩子因為正處在細胞分裂時期,粒線體還很少,神經細胞腫瘤(在交感神經節發病的腫瘤)可能會癌化,但是這類腫瘤大多會自然萎縮,所以並不會為了早期發現而做檢查。

粒線體數量少的細胞,在體溫低時不需氧氣即可分裂, 是癌細胞喜歡的部位。例如皮膚的上皮細胞、腸道上皮細胞、骨髓細胞,還有男性的精子。

附帶一提,男性的一個精子裡大約只有1百到2百個粒線體,細胞分裂非常旺盛。癌細胞同樣也是粒線體很少,分裂旺盛的細胞。

癌症只會發生在上皮、或者附著於上皮的細胞內排出代謝產物帶有分泌功能的部位,還有細胞經常分裂部位。

癌症的原因就是壓力。

如果勉強自己過著極度勞累的生活,或身處恐懼的環境當中,交感神經會呈現緊張狀態。如此一來,身體便會分泌類固醇或腎上腺素, 導致血管收縮, 壓抑粒線體的機能,讓體內變成低體溫、缺少氧氣、高血糖的狀態。

這種狀態在短時間內讓粒線體的能量生產停止,為身體準備了高血糖的環境,藉由爆發力完全活用糖解作用產生的能量,身體利用這種壓力反應努力渡過危機。這麼說,只要持續靈活運用這種壓力反應就能回復正常狀態了,可是人類的腦神經和大腦皮質非常發達,處理一件事情都會很認真的持續努力,絕對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結束的。

不斷忍耐重大責任和壓力繼續努力,或者想著絕對無法原諒某個人, 隨時帶著怒氣,用人類特有的精神作用持續活動,讓低體溫、缺少氧氣、高血糖的狀態長期持續的話,體內就會逐漸定型成這種環境。

這樣一來, 粒線體的能量生產變得困難,粒線體的分裂抑制基因也失去效力,抑制功能被解除了。然後粒線體數量少的細胞又把粒線體數量削減到更少,顯現出20億年前原核生物的性質,逐漸誘發變成癌細胞的反應,這就是癌化的開始。


所謂癌症, 其實是我們真核生物的祖先,也就是原核生物的性質呈現,並不是基因出錯而產生的疾病。

普通的癌細胞成長需要10到20年,所以高齡時發現的癌症其實是在40到60歲左右就已經產生的。青壯年時期超時工作和過度煩惱都成為壓力,淋巴球的活動被抑制,無法繼續攻擊癌細胞,因此引發了癌症。

進入粒線體和糖解作用和平共處的時期之後,接下來應該要準備換成50到60歲時以粒線體製造能量為主的體質,但如果沒有改變工作的模式,還是依賴瞬間爆發力勉強自己,過著以糖解作用為主的生活,將會很容易產生癌症。

就像這樣,癌症是會發生就會發生的自然反應。但是現在的癌症治療完全不理會這項道理,把癌症視為危險的壞東西,徹底地攻擊著癌細胞。

癌症三大療法的放射線治療、抗癌藥物、外科手術,其實都沒有辦法成功治療癌症。

沒有一種療法可以只針對癌細胞攻擊,無論如何都會連正常的細胞一起破壞。如此患者身體的壓力會大到不得了,治療結束的時候,淋巴球又更加劇烈減少。因為免疫力被壓制住了, 如果治療後癌症又復發, 身體已經沒有剩餘的戰鬥力能夠即時對抗病魔了。

尤其是放射線治療,雖然重粒子放射線治療(質子射線、重粒子射線)號稱只針對一個點照射,沒有任何副作用,但是有強烈氧化能力的癌細胞內容物被破壞之後一樣會流到體內,會發生像擠壓症候群一樣強烈抑制免疫。

抗癌藥物也是如此,一口氣把癌細胞全部打死只會招來相同後果。小孩子的身體是依靠糖解作用產生能量, 癌細胞增殖速度快, 使用抗癌藥物一次集中攻擊白血病的話,因為細胞對藥物的感受性高,病情會暫時緩和並安定下來,但是若成人也依照同樣的想法來使用抗癌藥物,那就錯了。

現在還開發出了標靶治療,只把特定的分子構造當作目標,治療方法是抑制癌細胞生長因子、癌細胞受體、促進分裂的蛋白質等,或者阻斷血管新生,但最後還是嚴重壓抑了免疫系統的功能。

外科手術也會消耗免疫力和體力,所以無法積極地推薦,不過大腸癌造成腸子阻塞時,可以只切除掉癌細胞占據的部位,但是要避免淋巴結廓清手術(切除病灶周邊的淋巴結)。淋巴結廓清手術會傷到周圍的血管和淋巴管,妨礙到血液流動,淋巴球無法活躍,癌症復發的危險性也會變高。就算體內有殘留癌細胞,只要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就能夠再次對抗。

想要脫離癌症魔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完整活用免疫力。

癌症也是身體的適應反應,是為了撐過緊急事件繼續生存下去而出現的產物。緊急事件解決之後,癌細胞的工作也跟著結束,體內將會進入讓癌細胞自殺的細胞凋亡程序。控制細胞凋亡的是粒線體,所以癌症病患一定要脫離低體溫、缺少氧氣、高血糖的狀態。

徹底溫暖身體, 多做深呼吸以攝取氧氣,遠離充滿壓力又辛苦的生活,很快地淋巴球就會開始活化。

可以打倒癌細胞的是淋巴球當中的NK細胞。雖然交感神經緊張時,NK細胞數量會增加,但同時也會抑制跟癌細胞戰鬥時需要的穿孔素分泌。

讓副交感神經活動比交感神經旺盛,身體便能夠順利地和癌症戰鬥,漸漸地到達消滅癌症的結果。為了改善高血糖,吃飯時記得吃八分飽就好,並且要控制含糖量高的甜點和食品。

強化免疫力之後,回復效果最明顯的是胰臟癌。胰臟癌很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術後恢復過程也很不理想。不過,胰臟在腹部深處,從外面熱敷或吃進內部的糙米蔬食都可以有效地溫熱。覺悟了「要用免疫力來治療」之後全心參與療程的患者們,都出現了超越西方醫學常識的結果。

使癌細胞自然萎縮的自行治療

讓血液流動旺盛的治療方法就是溫暖身體,請在一天之內重複泡澡,能力可及範圍內要泡幾次都行。以前我曾經建議腦部長腫瘤且無法動手術的患者泡澡,之後那位患者打電話來跟我道謝,他說他每一天不斷重複泡澡,腦腫瘤真的自然萎縮了。

沒辦法泡澡的時候,可以使用暖暖包或熱水袋溫暖脖子和腰部。尤其脖子要敷在頸椎,腰部敷在薦骨上,全身都會有暖洋洋的感覺。

如果不改善血液循環,氧氣和營養都無法運送到身體各處。癌症患者之中,有些人為了提高免疫力吃很多健康食品,但還是要先讓血液流動順暢,這些健康成分才能被運送到體內,讓身體消化吸收。

接著,為了讓堆積在體內的有害物質和老舊廢物排泄(排便)順利,記得三餐要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可讓消化道活動旺盛,腹部的血流量增加,同時也會跟著溫暖起來。

癌症飲食療法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葛森療法, 也有人靠著葛森療法的糙米蔬食、富含酵素的生蔬菜還有水果果汁, 成功地讓癌細胞自然萎縮。

罹患癌症的很多是認真拼命的人, 記得不要讓自行治療也變成壓力。

治好癌症的四大守則

1 脫離壓力

2 積極溫暖身體

3 深呼吸

4 吃飯記住八分飽就好 甜食要控制

本文摘自《不靠藥物疾病自癒的真相!解開身體運作的謎團,徹底治癒現代醫學無法根治的疾病!》/安保徹(世界知名免疫學家)/灌溉者出版社

【延伸閱讀】

小孩多做這件事,長大飲食更健康!

$
0
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許多人投入園藝(gardening)是想親近大自然,或作為日常工作之外的消遣。帶著孩子一起幫忙,除了增進親子關係,還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好處;《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刊登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的最新發表,指出讓孩子小時候接觸園藝,可能讓孩子長大後保有更健康的飲食習慣。

研究中,作者招募超過1,300位大學生作為受試者,並將其分成小時候曾經從事園藝活動、目前有從事園藝活動、從未從事過園藝活動等組別。研究調查後分析發現,有30%的受試者小時候從事過園藝活動,38%的受試者目前有從事園藝活動;這2組的學生平均每日食用2.9杯的蔬菜水果,和從未進行園藝活動的組別相比,整整多了約半杯。

作者表示根據研究結果,若是孩童時期父母曾從事園藝活動,而自身只在旁邊觀看,並不會為其長大後每日蔬果食用量帶來正面影響,因此看起來實際操作似乎有一定的重要性。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Gardening May Give Kids' Diets a Boost《Health Day》

https://consumer.healthday.com/fitness-information-14/gardening-health-news-251/kids-who-garden-may-develop-healthier-eating-habits-715047.html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第116卷第9期 第A18頁

http://www.andjrnl.org/article/S2212-2672(16)30459-2/fulltext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Elsevier於1880年成立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是全球首要經營醫學、科學和技術資訊產品及出版服務的出版商。透過與世界各地的科技與醫學機構的合作,Elsevier 每年出版1800多種期刊和2200本新書,以及一系列創新電子資料庫。

「蔬菜牛排」蛋白質是蔬果6倍!還可預防肥胖、大腸癌

$
0
0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近年來許多餐廳業者紛紛推出菇類的火鍋與料理,讓人能一次吃進許多菇類,號稱著對女性養顏美容有幫助,熱量超低又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飽足感又可以幫助整腸消便秘,排出體內囤積毒素,是幫助減肥的優良輔助食品,而除了瘦身之外,蘑菇當中的營養成分其實相當豐富,還有優良的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有著「蔬菜牛排」之稱,並具有降膽固醇以及防癌的效果!

蘑菇蛋白質是蔬果的3~6倍 鮮味成分能預防肥胖

蘑菇當中含有蛋白質、多醣體、葉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D以及膳食纖維、礦物質鉀等各種營養素,極高的營養價值受到國內外營養學家重視,蘑菇的蛋白質含量比一般蔬果還要高3~6倍,又不像肉類的蛋白質需要擔心脂肪以及膽固醇過高,是極佳的蛋白質攝取來源。

日本營養管理士北川美雪表示,蘑菇當中富含鉀、維生素B2以及膳食纖維,以及鮮味成分穀胺酸。鉀能夠排出體內多餘的鈉,預防高血壓以及水腫,維生素B群則是代謝脂質跟糖分不可或缺的營養素。穀胺酸能夠預防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一項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針對昆布中的穀胺酸成分進行的研究,發現穀胺酸具有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的效果。

多醣體可提振免疫力 具有防癌效果

日本癌症專家狭間研至醫師表示,菇類中含有各式各樣的營養素,而和其他食物相比起來,含有更多的多醣體,特別是β-葡聚醣這種物質,能夠提高免疫力。

我們的身體中每天都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正常狀態下,我們自體的免疫系統會攻擊並排除這些癌細胞,因此癌症的發生與免疫系統衰弱有關,吃了含有大量提振免疫系統的菇類,就具有良好的影響。根據日本的動物實驗發現,蘑菇不僅能提高對抗腫瘤的細胞活性,還有防癌效果,目前蘑菇的萃取物,已被製作成預防病治療大腸癌、胃癌的藥物。

不只是多醣體,菇類富含的膳食纖維也能夠重整腸內細菌的平衡,而這與免疫系統也有著深刻的關聯,想保持良好的腸道健康,除了優格這類發酵食品之外,多多補充膳食纖維也是非常重要的。

【延伸閱讀】

日醫學博士:咖啡香可以助眠!這時喝更有效

$
0
0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你今天睡飽了嗎?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2015年公布的調查數據,有20.2%的人有慢性失眠問題,也就是台灣人每5人中就有1人有睡眠障礙問題,長期深受睡眠不足而苦。如果不想靠藥物入睡,不妨試試晚餐後來杯香醇的咖啡吧!根據日本咖啡因權威栗原久醫學博士的研究指出,咖啡的香氣有助於幫助入睡!

為何現代人容易失眠?關鍵就在於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大腦分泌褪黑激素,讓人變得想睡,可說是與良好的睡眠品質密不可分。褪黑激素是根據體內的生理時鐘來運作,早晨照射到陽光時,腦內的褪黑激素就會停止分泌,等到夜晚才開始活動。

然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許多人夜裡都會滑手機、上網以及看電視,接觸到許多的「光」,就導致褪黑激素停止分泌,進而導致失眠。 

針對這現代人特有的困擾,以咖啡因研究頗負盛名的日本東京福祉大學教授.栗原久醫學博士推薦的改善方法,是利用咖啡香來助眠!

咖啡的香氣具有放鬆效果,實驗中發現會讓大腦呈現α波,變得平靜放鬆。剛飲用時會因為咖啡因而變得清醒,因此可選擇咖啡因含量較少的咖啡,並且在晚餐飯後飲用,正常狀態下,飲用咖啡平均4小時之後,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就會減半,因此晚飯後飲用咖啡,有助於入眠以及提高睡眠品質的可能性相當高。

雖然咖啡因給人提神的印象,不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動物實驗,早有研究發現咖啡因並不能讓所有的實驗鼠振奮精神,反而會使部分實驗鼠嗜睡,因此利用咖啡因提神,本來就不對所有人都有效果。 

在順勢療法中,黑咖啡也是治療失眠的利器,崇尚自然醫學的黃鼎殷醫師指出,黑咖啡的咖啡因會讓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亢奮,亢奮之後下降,就會讓副交感神經活躍,幫助改善失眠。

【延伸閱讀】

用醋調理、多吃菇類...這樣做避免血管崩壞、老化物質囤積

$
0
0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每次照鏡子,總覺得頭髮又白了幾根,臉上多了幾條細紋,還隱約有些老人斑?外在的老化之外,也擔心心血管疾病、老花眼、骨質疏鬆等各種問題,然而,所有的老化問題其實都跟體內的AGEs有關!透過簡單的改變飲食,調整烹飪方式,就能有效減少體內老化物質!

糖與蛋白質產生的老化物質 引起腦梗塞、心肌梗塞、白內障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教授井上浩義指出,AGEs(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糖化終產物),是一種體內的糖與蛋白質結合而成的老化物質,會造成皮膚鬆弛與產生皺紋,AGEs透過食物進入體內,無法被人體消化,積蓄在肝臟與血液中。

日本營養管理師北川美雪表示,AGEs是蛋白質與糖加熱後產生的物質,會導致腦部老化而引起失智症,隨著AGEs囤積在不同地方,會引起腦梗塞、心肌梗塞、白內障、老花眼、骨質疏鬆等問題,是在身體各處都會產生不良影響的有毒物質。

7%體內囤積 AGEs過高容易產生斑點

在老化研究上獲得許多醫學獎項的日本久留米大學醫學部教授山岸昌一表示,從曝曬紫外線到生成斑點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體內的AGEs含量高時,即使只是接受到一點紫外線,也會分泌過多的黑色素,形成斑點。

而含有AGEs的食物其實十分常見,特別是動物性脂肪的燒烤炸物,炸雞、薯條、鬆餅等等,吃進肚裡的AGEs雖然會分解,卻有大約7%會囤積體內,此外如果長期維持血糖值過高的狀態,不僅會有糖尿病的危險,也會讓AGEs增加。

蒸煮AGEs含量僅十分之一 加醋、吃菇類可減少AGEs

AGEs的含量多寡順序依序是肉、魚、麵包、沙拉,然而日常生活裡早知道吃菜比吃肉健康,卻很難忍耐不吃肉?這時,也可以透過調整烹煮方式來減少AGEs。料理時使用水煮和蒸煮,和炸物相比,AGEs只有十分之一!

除了炸物之外,吃太多燒烤也不好,如果水煮雞肉的AGEs含量是1、炸雞是10,烤雞肉串的含量也有5,如果燒焦的話對身體更不好,井上教授甚至表示,容易老花眼的人和眼睛健康的人,差別只在於日常中從烤麵包、烤魚以及烤肉等食物中吃到的燒焦物質含量。

山岸教授表示,使用醋來調理,也是避免AGEs增加的方式,一起吃醋、檸檬等食材,可避免膠原蛋白與糖結合形成AGEs。此外,菇類當中含有的幾丁質、甲聚醣,也具有抑制AGEs吸收的效果。  

【延伸閱讀】

生薑檸檬水再加關鍵一味,讓抗癌力大幅增加

$
0
0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喜歡吃辣嗎?許多帶有辣味的食材,不但帶來味覺的刺激,更是健康的大功臣,像是辣椒、生薑、大蒜、薑黃等,都被認為是極為健康的食材。而根據近期的一篇研究,辣椒、生薑兩種辣味特別明顯的食物,當一起食用的時候,可能還能讓抗癌力大幅增加!

6-薑醇+薑辣素,罹癌率比單吃降低30%

根據《農業和食品化學雜誌》刊登的一篇研究,辣椒中的辣椒素和薑中的6-薑醇,能夠共同作用、降低癌症風險。這可能是因為6-薑醇會和辣椒素結合,形成特別強大的化合物,抑制與腫瘤生長密切相關的受體運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將有罹患肺癌傾向的老鼠分成三組,讓牠們分別吃辣椒素、6-薑醇或兩種營養素。數周後,研究者發現,只服用辣椒素的老鼠全數罹癌、只服用6-薑醇的老鼠有一半罹患肺癌;而補充兩種營養素的老鼠,僅有20%最後發展出癌症。

薑可暖身、助消化、舒緩呼吸道,辣椒富含維生素C可提高免疫力

雖然一起食用能夠提高抗癌力,不過生薑和辣椒個別來說,也都是對身體非常有益的食材。舉例來說,薑含有鉻、鎂、鋅等礦物質,能夠維持健康的正常血流。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則認為,薑和支氣管擴張藥物一起使用,可能有助於舒緩呼吸道周圍的平滑肌。

薑也具有增加唾液和消化液、幫助消化、減少腹脹的效果,是消化不良、腸胃炎時的好食物;薑的辛辣成分,也能幫助暖身、排寒濕、對抗感冒,中醫也有「晨起三片薑,勝過人參湯」的說法,足見薑對身體的好處。

另外,帶有辛辣味的辣椒素,則能夠抑制痛覺的神經傳遞物質,幫助減少頭痛、預防發炎。辣椒的維生素C含量是每人每日所需的108%,能夠幫助提高免疫力。《英國醫學期刊》曾刊出的研究則顯示,常吃辛辣食物(每周6~7天)的人,總體死亡率的相對風險,比每周少於1天的人降低了14%。另外,辣椒素也有幫助消化、抗氧化抗發炎、提高代謝與體溫、幫助燃脂等作用。

《生薑辣椒檸檬水》

材料(1~2人份)

水 3800毫升

檸檬 4個

新鮮生薑 1段(約2.5公分)

辣椒粉 2匙

做法

水煮開後加入4顆檸檬的檸檬汁,再將去皮生將磨碎後加入水中,最後加入辣椒粉煮15分鐘即可。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Medical Daily

Science Daily

Skinny Over 40

中醫師:這樣改善濕熱體質,根治濕疹、異位性皮膚炎

$
0
0

【早安健康/全真中醫】中醫門診裡常見年輕母親因月經、腸胃問題來就診,身邊跟著個1、2歲的小小「護花使者」,看診結束時,母親常靈機一動指著孩子身上一片泛紅脫削的皮膚問到:「西醫說我的孩子有異位性皮膚炎,這個能看中醫嗎?」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病學裡把一群出現水泡、紅斑、脫屑的常見皮膚病都歸在「濕疹」個病名裡面,簡單的說濕疹就是「非其他疾病引起的」的「皮膚炎」,也就是必須排除皮膚感染症、感冒、自體免疫疾病、內分泌疾病等造成的皮膚發炎。濕疹主要可分為「外源性(接觸性)」及「內源性(體質性)」兩大類。

嬰幼兒的皮膚障壁功能尚未發育完整,再加上特殊的環境因素與父母親的過度呵護―使用許多各式各樣的清潔用品,因此特別容易產生一些皮膚炎的症狀。而「異位性體質」也就是俗稱的「過敏體質」是一種特殊遺傳體質,要診斷「異位性皮膚炎」,必須至少要出現符合以下4項情形的其中3項:

1. 皮膚搔癢合併紅腫、乾燥、脫屑。

2. 病灶符合位置(嬰幼兒多於臉部或身體側邊,成人大多位於關節曲側)。

3. 持續慢性或反覆性皮膚炎長達六個月以上。

4. 個人或家族有異位性體質(氣喘、過敏性鼻炎、花粉症、異位性皮膚炎)。

中醫觀點:調理體質才能根治

中醫外科根據發病部位不同,有「奶癬」、「旋耳瘡」、「四彎風」等病名記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嬰兒濕疹」、「耳周濕疹」、「異位性皮膚炎」,全身性濕疹則稱為「浸淫瘡」。濕疹主要是「風、濕、熱」引起。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調,外感風邪,濕熱內蘊,風濕熱邪相搏,浸淫肌膚而成。如若病久邪深,濕鬱化火;或過食幸辣,燥火傷陰,耗傷津血,以致肌膚化燥失養,則成為慢性濕疹。

((如何從體質根本改善皮膚濕疹呢?請看下一頁))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肺臟通過它的宣發作用把水穀精微輸布於皮毛,以滋養周身皮膚,也就是說「呼吸系統」與「皮膚系統」是脫不了關係的。「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這三種病,常被稱為「過敏三部曲」。有時同一個人三種病都有,有的在嬰兒期為濕疹,四、五歲後,變作氣喘而濕疹已好轉,青春期或成人後則常有過敏性鼻炎困擾,但氣喘發作較少。臨床上有許多皮膚炎、皮膚癢的孩子都屬於「肺熱」的體質。另外,由於現代飲食習慣西化,多肉食、甜食,也養成許多「腸胃濕熱」體質的孩子。此外,急性期濕疹多屬「風熱」、「濕熱」為主,慢性期濕疹,多肌膚乾燥,屬於「陰虛血燥」的證型。若按法施治,配合適當的日常照護,多能收到良好效果。

通常經過中醫調理後,過敏體質的孩子都有不錯的反應,特別是濕疹。調理時間長短視情況而定,這通常需要2、3個月的療程,直到症狀解除,但也曾有症狀輕微的孩子,服用兩週的中藥,便得到緩解。

敏感性肌膚的日常保健,首重「保濕」與「避免刺激」

主要有兩大方向:「避免刺激皮膚」以及「保濕」。

刺激包含物理性(搔抓、衣物粗糙、過緊、日光、太高或太低的環境溫度)、化學性(吸菸、汗水、肥皂、含香料的清潔劑、殘留的洗衣粉)以及過敏物質(毛毛玩具、有毛寵物、花粉植物),另外飲食上應注意致敏食物(海鮮、奶蛋製品)、辛辣刺激的食物、含人造色素或防腐劑的食品。若懷疑孩子對某食物過敏,可先停止食用兩週,如症狀沒有改善,就可能跟該食物無關。

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皮膚障壁有缺陷、角質層受損,皮膚本身的保水力不佳,故保濕相當重要。對於症狀輕微的濕疹,單靠保濕已可改善病情。有嬰幼兒濕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洗澡建議用清水就好,或在局部使用溫和的清潔用品,水溫不要太高、不要過度搓揉,每天最好能擦2次以上保濕用品,擦保濕用品效果最好的時候是沐浴後皮膚尚濕潤的狀態,乾燥的冬季或是症狀嚴重的孩子更需要時時補擦,2、3小時即補擦一次。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益民全真中醫診所

醫師姓名:吳宜秦 醫師

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嘉義基督教醫院醫院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師

順天堂中醫診所醫師

大同中醫醫院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

中醫專長:內科、婦科、兒科、針灸科、養生調理專家

Viewing all 3191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